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历史 >

古代家训中对子弟读书的训诫

时间:2009-03-14 00:00来源:春秋 作者:春秋 点击:
古代家训中对子弟读书的训诫
在古代,读书无论对子弟还是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读书是一个人能否成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关训诫子弟读书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主要从古人训诫子弟读书方面探讨古代家训文化。在论及古人读书的时候,长期以来都有不少误解。一提起读书,很容易就联想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等字眼,以及“头悬梁,锥刺股”诸如此类孜孜以求的例子。而实际上,这些看法是很不客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造成的。从流传下来的古代家训文献来看,古人对子弟读书的训诫即使在资讯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甚至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首先,古代家训中训诫子弟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子弟入仕,而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训诫子弟读书教导子弟做人的道理,修身是第一位的,仕进则处于第二位。比如在《论语·季氏》中有这样的记载: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在《论语·阳货》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这是孔子在庭院里教育儿子的一段话,他教育儿子要努力学习代表古代文化精华的《诗》、《礼》、《周南》、《召南》等,希望儿子先在文章和道德上有所建树,再去干出一番事业。再如明代的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从古圣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生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得,徒使自丧其生平耳。”指出在为官与为人上,作一贤人比作一贵人更重要。在这则家训后面又提到:涿州史解元家,子弟赴试,老者肃衣冠设席以饯,命之曰:“衰残门户,赖尔扶持。”今老夫所望于尔辈扶持者,又不专在此也。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重申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而不是为了做官。与孙奇逢同时代的吕维祺更是告诫儿子:“今人读书,便只道做好官、多得钱,是故富贵之士决不可存此念。”在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同时,要儿子端正学习目的。同时代的姚舜牧在《药言》中更是明确提出“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这个时期科举制已相当成熟了,子弟能否仕进已成了一个家族能否保持其地位的主要因素,但是孙、吕、姚等人依然认为读书仕宦较之人品是第二位的,可见古人对修身的重视是远超过当官发财的。
    古代家训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读书与立志联系起来,训诫子弟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如西汉的孔臧在其《诫子书》中写道: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肆书传,孜孜昼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教诲儿子孔琳为学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当然也正是在这种家教的氛围下,孔琳也终成大器。诸葛亮也在《诫子书》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厉精,险噪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提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及修身养德的思想,告诫子弟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从小立志,以免老大无成。“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在《家诫》中更是说: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告诫儿子要有做人的志向,凡是要议而后动。明代的郑晓在《训子语》告诫儿子: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如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把读书、实践、志向和才干几个方面联系了起来,希望儿子既会读书写文章又会做官做人。
    当然立志之后更需要督促子弟刻苦学习,如《颜氏家训·勉学》中就这样教诲子弟: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通过这些苦学的例子让子弟领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又通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告诉子弟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对学习重要性的感触是甚于常人的,因此对子弟在读书学习方面的训诫也是甚为严格的。
    当然古人训诫子弟刻苦读书并不就意味着就让子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总结出了很多读书的方法提供给后人。首先是要早学。《颜氏家训·勉学》中这样记载: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颜之推说他七岁时背诵的诗文,每隔十年温习一遍,就一直能记得,而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如果一个月不温习就忘记的差不多了,通过自身事例训诫子弟及早去读书。其次读书要精,不要贪多。如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一信中写道: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并举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及苏轼读一文至四鼓的事例,说明读书贵精熟,并说: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不过,他们所说的这种读书贵精专的观点并非排除博览,而是先精而后博。对此,汪帷宪在《寒灯絮语》中说得最为精当: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非不事多也,积少以至多,则虽多而不杂,可无遗忘之患。此其道如长日之加益,而人颇不觉也。是故由少而多,精在其中矣。再一个,读书还要勤于动笔作摘录。如李光地在《摘韩子读书诀课子弟》一文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动手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一信中说: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最后,读书还要拟定计划。如汪帷宪在《寒灯絮语》中说:必也甫离成童即排岁月次第,为立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读书若干。一岁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此二百七十日中须严立课程,守其道而无变,十年之间,经书可毕。且如此绳绳不已,资之钝者亦敏。而书可渐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郑板桥在《又谕麟儿》一信中说: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这些方法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