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散文 >

拓碑记

时间:2005-09-13 19:44来源:春秋 作者:史美德 点击:
拓碑记
拓碑记
 
    2000年深秋,我妻子经医院检查怀的是男孩,高兴得逢人就说“史家有后也”,之前 
我堂兄三人、胞兄一人的下代都是女孩。高兴之余全家到古镇嘉定郊游。走过了公园来 
到嘉定孔庙,这里祭奉着孔圣人,另陈列着清朝科举考试的真实场面和试规、试题、文 
书等。在孔庙简介末端写有:明清进士碑林现完好的保存在北京孔庙。这时父亲提示我 
太爷爷的名字可能刻在那里。  
 
2001年3月9日农历二月十五辰时,我家喜得贵子,按辈分六十一世起名习远。远字有蛇型、五行有土,也代表着我族史氏永远传承下去。 
4月初驱车一千公里往天津办事,五人同行,二人轮换驾驶,晚8点到达天津。晚饭时从天津建行杨福来科长口中得知:北京孔庙位于雍和宫对面国子监,突发起想往北京走一趟。安排好工作,第二天一早乘火车到达北京,转乘地铁至雍和宫,朝拜佛主后直往国子监孔庙,又名北京文物馆。  
   按大伯电话指点很快找到了光绪十八年壬辰进士碑,碑高3.5米、宽1米,有辈帽、辈身,辈基构成。因碑体文字为阴刻,加上碑身同字体颜色几乎相同,近分处也很难辨出字体。这时我只好爬到碑基上近距离查看,按二甲第十九名排序终于看见了太爷爷的名字史悠咸。同时我于文物馆管理人员洽谈,想了解太爷爷中进士后的生平,他们很热情的告知我:需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可能是为了盈利或收藏需要,文物局规定进士碑每年可拓二次,我化了近千元要求拓一张,还特地关照拓碑人侯先生仔细点。 
拓完此碑需6个小时,就抽空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可是出租车把我带到了新建的国家图书馆,几经打听才知道是在北海公园旁。下午2点左右我到了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门卫告诉我今天内部盘整不对外开放,我向对方说明特地从上海赶来,今天就要赶回天津,图书馆管理人员得知我的情况和来意后破例而热情的接待了我,并派专人陪同查阅,可惜没有查到太爷爷生平资料,倒是在翻阅山阴县志时查到了太上祖五十四世史谦、五十五世善载生平资料,复印并感谢对方后赶回孔庙。 
在返还途中我购买了鲜花准备祭拜,离孔庙大门100米处车停住了,这时我犯了一个大错,要求车停到大门口,出租车驾驶员提醒我:皇帝和文武大臣都需在此下轿下马... 
我赶紧下车查看,原来是下马碑,多亏提醒。古时候为了对孔子和中第学士们的尊敬特立此碑。 
进了孔庙到拓碑处,见侯先生爬在扶梯上还忙着,此时还未上墨,宣纸上已拓出凹陷字体。闲聊中得知孔庙碑林的幸存,文革期间孔庙是存放抄家物质之处,并有部队看管,时而也有四人帮及党羽来此处挑选一些抄家来的字画,因此孔庙建筑及碑林未遭到红卫兵的破坏。此时有很多中外游客经过拓碑处,看其询问事由,得知后,都用羡慕敬佩的眼光赞许我。 
黄昏时孔庙关门谢客,随即武警进入驻防。晚6点多终于上完墨从碑上下揭拓板,此时宣纸呈黑底白字,上半部字体清晰,下半部字体有缺省部分,宣纸背面有一层细细石沙,俗话说:“拓一次碑 ,剥一层皮。”上面几行大字沥沥刻着:  
                                                 天 
                                             皇 承 
                                             帝 运 
         用  甲  赐  进  十  刘  六  壬  制     奉 
         兹  赐  进  士  七  可  日  辰  曰 
         告  同  士  及  名  毅  策  科  光 
         示  进  出  第  第  等  天  四  绪 
         士  身  第  一  三  下  月  十 
         出  第  二  甲  百  贡  二  八 
         身  三  甲  赐  一  士  十  年 
 
  
 
(猴子)还告诉我:跟你太爷爷同科进士的还有近代名人张元济、蔡元培,名列二甲二十四、三十四。事后我才知道解放后爷爷能在上海文史馆就职全靠张元济老先生的推荐。 
回沪后第一件事就是捧着拓板同父亲一起来到大伯家,老人看了后激动不已,再次拿出祖辈们和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壬辰朱卷)凝视许久。可能是受我举动影响,加之从新民晚报得知上海图书馆珍藏家谱及文献资料是全国最多最全的,此时激起了二位老人重修家谱的心愿。几十次的往返图书馆和余姚文物馆查阅,耗时三年,在二位老人精心修编下终于完成了《史氏余姚宛平小宗普》。  
在此特别感谢已故上海图书馆前馆长顾庭龙老先生,是他在文革期间,冒着危险在江 南各地造纸厂打浆废纸场,收集了大量古籍善本及家谱,文革后全部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珍藏。此举也挽救了中华文化和家族文化,可谓公德无量! 
溧阳六十世 美德 稿 2006.2.20  
 
    迁墓记
 
1969年清明,爸爸带着我坐火车到浙江嘉兴给爷爷扫墓,那时我只有两岁,是第一次出远门。在此行之前已故爷爷托梦给在济南工作的小娘娘:日子不好过。小娘娘写信并寄钱来要爸爸到墓地祭扫。上午10点左右火车停靠嘉兴站,步行至三塔公墓,进了墓地爸爸傻眼了,公墓全毁,已是一片平地,没有了墓碑、绿树,只有杂草废石。爸爸当时不知如何是好,抱着我来到血印寺前大运河旁坐下,一坐就是很久,此时只有河水声和风声,但我听见爷爷凄厉的叫声,我对爸爸说:爷爷在叫,他喘不过气来了。相传三岁前的小孩能看见听见另外世界的东西,十五年以后也就印证了我的想象。  
    回沪后爸爸马上把情况告知大伯、二伯、娘娘、小娘娘。大伯经过多年的打探查明事由,交涉无果。后原墓址改为了烈士陵园。这即是文革运动一手造成的。1980年两岸通信还需从美国香港转寄,当时同居住台北的大娘娘取得了联系,她得知爷爷61年去世后,同年入葬三塔第三公墓,68年墓毁。回信表示非常内疚,生为大女儿未尽孝道,为此而自责,86年小娘娘因病早逝,更加剧了她回大陆的心愿。87年她从台北至香港转机回到了阔别36年的上海,亲人相见泪流满面,思忆往事。祭拜爷爷当然是头等大事,济字、美字辈大部分成员赶往嘉兴,并找到了当时看墓人,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到公墓遭毁的经过。大家跟着看墓人经过血印寺旁,来到距原墓址500米左右的苗圃,他指着一棵最高的香樟树告诉我们,毁墓时把所有的遗骨在此挖坑深埋(其中包括太爷爷、太奶奶和三位奶奶的墓)。按毁墓的过程计算,爷爷的遗骨埋得很深,这也就印证了我小时侯曾听见爷爷的叫 
声。家人都无法面对现实,只得对天长叹……。回沪后大娘娘又出巨资在龙华寺请高僧为爷爷的亡灵布设水路道场。之后每年清明、冬至我们都会在家祭拜爷爷,有时也驱车至嘉兴三塔苗圃祭拜。 
    2000年大娘娘在台北去世,家人在镇宁路尼姑庵为她做了道场。长辈们都老了,特别是大伯伯患有严重糖尿病,走路都不便。2003年我乔迁新居后宴请长辈,饭席中,二伯伯提议想为爷爷重建新墓,马上得到家人的一致响应并踊跃出资。二伯伯很快选中墓地,位于青浦赵屯九天陵园。2004年11月1日迁墓,一大早我开车带着大伯伯、爸爸、大哥赶往嘉兴三塔苗圃,在大樟树下挖土带回新墓地。赶到九天陵园时已是中午,全体家人已在墓前等候多时,场面颇为隆重,入葬的是挖回的土和壬辰朱卷、余姚宛平支谱复印本和一些爷爷用过的瓷器等,录音机里放着爷爷最喜欢听的白光演唱的歌曲。大伯伯特为新墓提诗一首,并刻入墓碑:
 
  新墓似见父母还,梦里难忘恩泽深。 深恩未报惭为子, 隐憾难消愧作人。
 
    时隔一年大伯伯也去了,子女们为他选墓也在九天陵园,这样父子又可在一起了。 
 迁墓是不得已之举,但最终还是圆了长辈和我们的心愿。可以肯定经过我们这代族人大家 
的努力、积极参与,一定可以重建侯庙、修复四名古墓…,那样可以圆多少人的心愿啊! 
                                            溧阳六十世孙  美德  2006.5.17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 寻祖散记

    由于家谱编辑于大清康熙年间(1699),距今已整整310年了,未再修撰,只是各支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