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散文 >

寻祖散记

时间:2008-05-27 11:18来源:春秋 作者:史英豪 点击:
由于家谱编辑于大清康熙年间(1699),距今已整整310年了,未再修撰,只是各支在原来的基础上续写世系而已。看到残缺的宗谱,30多年来,强烈的责任感一直簇拥着我。 2004年,敬爱的母亲逝世,一直无法忘怀,老人家在离世前和我一起生活六年多,有好多时
由于家谱编辑于大清康熙年间(1699),距今已整整310年了,未再修撰,只是各支在原来的基础上续写世系而已。看到残缺的宗谱,30多年来,强烈的责任感一直簇拥着我。
    2004年,敬爱的母亲逝世,一直无法忘怀,老人家在离世前和我一起生活六年多,有好多时候能更好地孝敬母亲,我却没做到,为此万分遗憾,孝敬母亲,已没有弥补的可能。苦思冥想,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才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情。
    我是个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一年四季到处行走。守孝三年,呆在家里,为了纪念母亲,我想到了续修家谱,用父母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培养我学来的文化知识为家族做点事,以此来纪念我父母亲。当有这样的想法后,我就开始仔细研究家谱。但是,族谱史料缺失很多。研究如何开头,无所适从。在此期间,我有幸看到朋友处一本《中华姓氏谱·马姓卷》,从书中得知《中华姓氏谱·史姓卷》也已出版。惊喜之余,急忙去电话请求在北京的战友阎志诚帮我购买。当我拿到《中华姓氏谱·史姓卷》后,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一口气将书读完。我看到了家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祖先。更为作者史美珩教授八年的艰苦著述而感动。至此,我更加坚定了撰续族谱的信心。
    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我们族谱的续修工作,于是我做了三件事情:
    一、2004年12月21日,经国家互联网管理部门批准,边学边制作了全国史家唯一的网站—《史氏春秋》。通过网站的信息平台,寻找散居各地的宗族,联络世界家族同好,互相通报各自家族的情况和交流族谱资料。
    二、2005年9月6日,率先在全国发起成立“史氏历史研究中心”。10月1日挂牌成立之时,还请来了其它省市的族人,并召开了家族文化论坛。想以研究中心为依托,经过调查、考证、研究、编辑完成族谱续修工作。
    三、从2005年10月开始,我分别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河北石家庄、甘肃泾川、河北永清、河北正定、河北元氏实地考察、寻根觅祖;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查找历史资料、搜集祖先留存、考证家族史料。澄清历史疑惑和发掘历史盲点。意在本次宗谱的续修更加详实和权威。还到宁波瞻仰南宋四明史氏家族遗存文物。三次到溧阳参加全国史氏会议。谨将我去各地寻祖的情况记叙下来,作为我寻找考证来的祖先历史遗存的证明。
 
河北后太保祭祖
 
    真定史氏其渊源是燕京永清史氏,因史天泽封爵忠武镇阳王,镇阳之地就是现河北正定城,所以史天泽薨后葬安真定太保庄(现石家庄新华区)。
    2005年10月19日,我约同宗史沁馨去河北祭祖,在岳村我们受到了史天安裔同宗二十一世史裕修(76岁)、二十三世史延年(79岁)、史来西(61岁)、史奎生(63岁)、二十四世(70岁)史秋堂的热情接待,在史秋堂家,我看到了大清道光年,平定史懿修先祖来岳村看到的《岳村史氏宗谱》,并在谱中我还看到了当年接待史懿修先祖的河北同宗史载笔先祖的名讳。可惜的是,家谱没有了前半部,只有后半部,一问原因,是文化大革命时被销毁。随后,同宗领我到家谱提到过的丞相祠堂,祠堂被拆为一片空地,只有凌乱的碑石和墙砖洒落一地。前半部分是居民住宅,后半部分是幼儿院。当得知我们是来寻祖祠堂踪迹时。前院的史家媳妇热情的招呼我们到院里,并把公公在世时画的丞相祠堂图,拿了出来,让我们瞻仰。我看到丞相祠堂图的时候,心里肃然起敬,一是为丞相祠堂的雄伟,二是为画图的同宗先人,作为农村的一位老人,用心描绘着先祖祠堂,真让人尊敬而感叹!热情的史家媳妇,慷慨的把祠堂图让我带走,意通过家族的努力,把祠堂再恢复起来。在幼儿园的后院看到了一块大清乾隆时的碑石。内容为:直隶正定府郑家庄社岳村居有
    赏闻根深枝茂,源远者流长。此自然也。我史氏之先世,身居显官者三十八人。欲录其名号,固不胜述,惟于大元立开国之勋者,其丰功伟绩,已载之方策长曰:天倪,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次曰:天安,字全甫。宣权正定等路万户侯。季曰:天泽,左丞相、谥忠武、进封镇阳王。先世之植基不已厚乎!植基既厚,则后世生生不已者,皆先世之余泽暨及也!切木本水源之恩,其孰能忘之耶?碑迹犹存,碑记尚在。旧有坟地二十四亩,自康熙五十四年,扫除荆棘始得耕稼。于历年土产所积,买地一区,以备立祠。至乾隆八年,史昌寿率约族人修家谱堂三间。延至二十三年。史贵海谨领合族,装修祖
像,粉饰栋梁,固焕然维新矣。夫古人祀先,犹必设户于其上,兹之庙宇巍然,神容宛然,先人之灵奭,可以是依,而是凭后人报本追远之,心亦由此得尽也。业已告成,勒之于石,庶可传之不朽云。
乾隆二十伍年岁次庚辰二月十九日吉旦 合族同立 
    到中午时分,老人们一定要请我们吃饭,提前在饭店定了饭,老人都是农民,经济上不是很宽裕,我一个月的工资几千元,绝不能让老人们为我消费。所以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我就把帐结了。老人们知道后,着急的说,回到老家了,还要你来花钱,我只好说:一家人就不客气了,我到家了,就应该请老人吃饭。
    吃完饭,我想去祖墓祭奠祖先,就在村里的小买部,买了香和纸。老人们给寻来了熟悉路的出租车。太保庄的村名来由和史天泽葬安此地有关,当时丞相史天泽还兼任太子太保,下葬后这里没有村庄,只有守墓的军队,为此,守墓部队和家属所在地就被人们称为太保庄。在太保庄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祖墓。
    祖墓座落在太保庄西北,石家庄—太原的石太高速公路从墓地穿过,墓地被高速公路分割两边,现在看到的都是一片树林。
    家谱记载,真定太保庄祖墓葬安的始祖是史天泽,二世就是他的爱子们。我的生身祖先是天泽祖五子史杞,史杞有五个儿子,其次子史灼时任平定州同知,卒于官,未归葬真定祖墓,葬安山西平定荫营,是真定史氏迁徙平定三贤都的始祖。
    在墓地边,我们虔诚地跪了下来,将带来的香纸点燃,望着红彤彤的火光,我向祖墓三拜九叩。心里暗暗念道:祖先恕裔孙祭奠来迟,希望凭您的盖世神威,保佑您的裔孙,世代昌盛。
    时间过的真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趴上横穿祖先墓地的石太高速公路,才知道,原来后太保祖墓在石太高速路的石家庄服务区西约200米处。
    坐车回到阳泉,已经是晚上7点钟。
 
上海寻墓志铭
 
    看到网络上有信息说上海图书馆有永清家族的碑记,一直就想到上海去查找祖先的资料,正好,2006年6月初,族叔史海泉和族弟史有才要到上海考察项目,邀我一同前往,我就愉快地答应了。
    我知道上海史一松要来机场接我们,下飞机,没想到来的是一松夫人,在溧阳我们就见过面,所以认识。原来,一松还正在从安徽赶回上海的路上。电话告诉了夫人来接我们。
    一松夫人朱利明,身材窈窕,是个漂亮贤慧的知识分子。一看就是精明能干的人,我想本家家资巨万,贤内助当然功不可没。
    我们被安排在一松的“独秀酒家”。晚上,一松邀请了在上海的史美德等同宗一起来酒店为我们接风,丰盛的晚餐,频频举杯畅饮美酒,亲切的同宗情感,热烈的家族话题,一个愉快的夜晚,一个亲情洋溢的夜晚。
    第二天上午,一松派车把我们送到上海图书馆,登记后就直接到了古书馆,查找李鸿章撰写的《畿辅通志》。还好,我很快就找到了这本书,在书中找到了家族墓碑资料:《本朝故北京路六部尚书史公神道之碑》、《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之碑》。看到750年前的家族碑文,心里很激动,更加感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只是看到书中没有记载《史氏庆源之碑》,有点惋惜,对李鸿章的感激之情也少了许多。
    由于我们浏览书的时间长,准备复印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已经是中午时分。只有等到下午上班时间才能复印。还好,到底是上海大地方,当人家知道我们就为了复印两页资料,要等到下午时,就破例给复印了书中碑文。
    离开图书馆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
    后来,到永清时,我才知道了这里记载的碑文,不是全部,没有碑文中的序言部分,都是节选的主要内容。就这也让我激动了好长时间。
 
甘肃泾川寻祖像
 
    看到南宋四明史氏800年前的祖像能一直保存下来,十分仰慕。长期以来,我一直想,先祖史天泽是一代名将和名相,应该有画像流传下来,但多年寻觅,一直未能发现。
    今年初,在网上聊天,听兰州史照辉讲他老家有先祖史天泽画像,已经供奉多年,我听了这个消息兴奋不已,连忙问他老家的地址—甘肃泾川上湾村。后来和昭辉多次联系,再也没有了回音。
2006年10月,我要带队到兰州参加中国敦煌国际模特大赛,再和昭辉联系,但依然如故,没有回音。让我产生了怀疑,泾川到底有没有史天泽祖像?但为了多年心愿,我这次必须去,宁可白跑,不能错过。
返回山西时,同行者都愿意陪我去泾川。于是10月7日,我们就一起往泾川而去。下午,到宝鸡转车,没想到去泾川的班车,每天只有早上一趟,只好在宝鸡住下。
第二天早上,8点30分。我们坐车向泾川出发,翻山越岭,感到了西北的荒凉。偶然路过的村庄,村容村貌和孩子们的穿扮,明显感到西北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一路颠波,中午12点多,到达了泾川县城,因为心情关系,没有吃饭就先去泾川车站问路,在车站的墙上,泾川旅游景点图里,惊奇地发现,图上真的标有史天泽墓,我知道,史天泽的墓只有一座,国家典籍和族谱记载都是真定,来泾川前,在网络里就知道泾川有史天泽墓。我猜想:那里一定有史天泽后人,他们为祭奠祖先,所以建立了史天泽衣冠冢。果不出我料,在我后
来的采访中证实了我的推论。
向饭店店主打听泾川史家时,热情的店主把我领到了店旁邻居,人们都很热情,其中一位知情的长者,告诉了泾川史家的基本情况,在泾川史家有两大部分,一部分在城西水泉寺,一部分在离城30里路的高平镇上湾村。两地的史姓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史天泽祖像由谁保存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并且还发生过过激的行为。目前的情况是,上湾村保存着最早的祖像,水泉寺有临模的祖像,了解了情况,我向大家道谢后,急忙吃饭,热情的店主,帮我叫来了出租车。经过几公里的行驶,到了水泉寺村,经打听,找到了在村里行医兼开药店的史林福,当我问到天泽祖像时,他用怀疑的口气问:“问这干什么?”当我把名片递给他,知道是史天泽后裔,才热情起来。他高兴地领我到史家祠堂,旧的祠堂在“文化革命”时被拆毁,同时族谱也是在那时候被烧毁,(又是罪恶
的文化大革命)祠堂是在村东南,是几年前由史家人集资新建的。村里没有幼儿园,就在祠堂内办了幼儿园,到了祠堂,只见大门紧闭,原来是孩子们正在上课。叫开大门,进入院内。祠堂是一座四合头小院,正面是三间祠堂正殿,砌墙的砖是现代红砖。里面墙面用白灰皂面,正殿迎面正墙上悬挂着一张布质画像,身穿衮龙莽袍,头戴元帅头盔,坐在元帅宝座,威风凛凛,大气磅礴。身后右边有手捧帅印的文员,左边立着持宝剑的参将,看到此,就知道是先祖史天泽的画像,我怀着十分虔诚的心,在供桌前黄色蒲团上,向着805岁的祖先,行了三拜九叩的拜祖礼。
    随后,我请史林福掀起祖像前的黄色帷幔,变换不同部位,认真地拍了十几张祖像照片。当时,我想到:这是不是天泽祖的第一次照相?!
    从祠堂出来,回到药店,我向林福打听了关于史天泽墓的具体情况,他说墓地就是为了纪念史天泽而建,在“文化革命”中被毁,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踪迹,只有几十亩空地。
    为了继续赶路,去下一个地方,我们互留了通讯地址。依依不舍的话别后,我向上湾村进发。
    离开水泉寺,路过西王母宫,史天泽衣冠冢就在西王母宫背后山上,我还是想上去看看,总感觉来一趟不容易,不去看还有自己不孝的感觉。向西王母宫管理人员打听后,知道同宗说的情况不错。上去也找不到史天泽(衣冠冢)墓,这样我才怀着放心又惋惜的心情,继续向上湾村进发。从西王母宫到上湾村是由外环路绕过了县城,大约走了20公里,下公路就是颠簸的土路,又走了约10几里路,终于到了上湾村,问谁有家谱?村里的人热情说:史正荣最了解家族的历史,并领我去史正荣家。
    颠簸的道路,破旧的土屋,朴素的衣着,这里的经济还很贫穷,史正荣家院墙是用土坯砌的,屋里也十分简陋,看到这些,我的心凉了半截。这样的穷乡僻壤,怎可能有能力保存好我们的祖像呢?同宗的热情,才将我的心热了起来,这里的族谱也是在“文化革命”时被烧毁,我将南京史宏禄花费7年时间写成的《史氏千秋》赠送给了史正荣,他非常高兴,说先带我去祠堂看看,我说好啊!于是他在前面骑着个三轮摩托车带路,我坐着出租车在后面紧跟。
    祠堂坐落在村东的一片平整的空地上,只有正面一排四间,没有院落,也是和水泉寺一样是新建的,只是比水泉寺的高大了许多。祠堂前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必喜龙”驮碑碑座,双龙绞丝碑头,中间的碑文是祖先史天泽的生平事略,大致是元史记载天泽祖的部分内容。碑文中只提到了四子史杠,结合他们说一直和湖北的本家有联系,我想泾川史家很有可能是史杠的后裔。
    我提出要瞻仰史天泽祖像。正荣讲:“祖像按照族中规定,几年一届轮流在家族祠堂中祭奠。黄家埔也是我们家族的聚集村落。今年祖像在黄家埔史家祠堂。但想要在平时瞻仰祖像,必须由四个族长共同在场同意,才能打开祠堂。”在黄家埔村我们找到了两位族长,但其它两位怎么也联系不上,一直等到晚上六点,见还找不到他们,史正荣只好说:“还是到过年的时候再来吧,除夕到正月十五都可以瞻仰祖像。”我看天色不早,只好如此。正荣热情留我住下,我说还得赶路,以后有的是麻烦的时候,离别时,互相留下了通讯地址。
    一天来,我一直想,为什么贫穷地方,村村都有祠堂?山西富裕,却很少有祠堂?我想这里的族人有尊祖敬宗的家族传统,才村村有祠堂,才能保留下来珍贵的祖像!不由的想到我一直思索的问题:现在西方文化充斥着中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在农村才有其一席避难之地。而且是越落后的农村,传统文化就越保留的原汁原味。不知道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在古老的故土坚持多久?有五千年古老文明标识的中华民族,在地球上,还能传承多久?假如,没有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个民族,还是不是正统的华夏民族。
    我想,如果条件允许,我就在家乡修座祖先的庙堂。
    从村里出来,到了公路上,天就黑了。我给了出租司机100元费用,司机高兴的给我联系了晚上到西安的大巴。可惜已经满员,只好在漆黑的公路上,等待从兰州方向来的夜班车。还好,等了两个小时,终于坐上了回西安的大巴。晚上3点,在西安临潼住下。
    一路上,虽为没有看到最早的祖像而遗憾,但为此行没有白跑,能拍到祖像而分外激动。毕竟,能找到先祖史天泽的画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河北永清寻根
 
    河北永清,多年来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那还是在三十年前,当我看到宗谱上我们家族祖籍是燕京永清的时候,永清这个名字,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2005年单位组织去河北白洋淀旅游,我平常是不爱旅游的,因为我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只呆几个小时的旅游。我喜欢的是候鸟式旅居,就是在按照气候的冷暖,在一个地方呆上几个月的生活方式,我知道白洋淀离永清县不远,我就和大家一起去了,准备在返程的时候,我下车去趟永清寻根,但是,当我在白洋淀打听“永清焦垡村”时,竟然没人知道。因为800年前的地名是不是还存在?现在的地名又叫什么?所以我不敢再去永清,只好和大家一起返回阳泉,此行没有收获,十分遗憾。后来,在网上查到永清家族墓地是“永清张四营”。心里轻松许多,终于找到了祖籍墓地,我想尽快祖籍寻根和祭奠祖先。再找些家族历史资料,
以弥补族谱的缺失。
2006年11月初,受广西电视台“时尚中国”栏目邀请到北京开会,心想完成我多年的心愿——到祖籍河北永清去寻根。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北京开完会后,我就急忙和在京的同宗联系,没想到大家都在教育行政学院史朝教授那里聚会,我就打车赶去,到大兴就已经晚上10点,聚会的有河北史淑杰、还有我首次见面,原深圳法院副院长,现在国家最高法院工作的史正文。我们聊到很晚,才和史教授告别,往城里返。当晚,我和史淑杰在史正文的高院宾馆宿舍休息。第二天早上,我就邀请史淑杰一起向河北永清出发。“焦垡村”是我们宗谱上记载的祖籍地址。这个地名现在改名没有?这次我是否可以找到?我不知道,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只好选择,到永清后先找家族墓地的所在地“张四营”。一路颠簸的班车,下午4点,终于到了离张四营的最近之处。下了车,才知道,离我们要去的地方,还有十几公里的土路,我们只好又租了一辆小面包车,继续前进。车颠簸了20分钟后,我看到个写有:“大焦垡”牌子的村庄。我急忙让司机停车。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庄就是我们的祖籍“焦垡村”,意外地找到了祖籍,很激动,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站在村里的牌子下面,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照了好多张照片。

   

向当地村民打听,现在村里有无史姓人家时,回答是否定的,不由的我心里有了几分的遗憾。又使我高兴起来的是,村民指着一片村前的开阔地,说是永清史家的居住遗址。我又连忙对着空地拍起照来。当我向村民问起“张四营”的时候,村民告诉我就在大焦垡村南一里之遥。于是驱车向“张四营”驶去。车走了大约一华里,在路东看到有个村庄,向路边商店问路,老乡告诉我,这里就是“张四营”,村里确实有史家墓地,和留存的三通墓碑,是县里的重点保护文物。具体位置在村民赵秀文家院里。在热心的村民陈文海的带领下,来到
 
了一住宅门前,陈文海敲开大门,向主人赵秀文说明来意,赵秀文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家的东院,看到了两通露在地面只有几十厘米的墓碑,我说;“应该是三通碑啊?”赵秀文告诉我说:“是的,是三通,这里只有两通,在我家的墙外还有一通呢。”由于看不到碑上的字,不知道这是哪两通碑。我拍了数张照片。告别时,大家在门前合影留念。
在赵秀文的院墙外,找到了另一通墓碑,由于这通墓碑露出地面有一米多高,所以,我爬在
地下,粗略一看,马上就得出结论:是《六部尚书史秉直神道碑》,于是我就想到,在院里的那两通碑是《史氏庆源之碑》和《史进道神道碑》。看到祖先的墓碑保存的基本完好,心里才梢微安心,但看到墓地整个被村民的住宅和其羊圈占去,心里隐隐作疼。是我们后代无能和不孝啊!
在村里,我想找家史姓人了解情况,一问果然有家同宗,老人和媳妇热情接待了我们,但人家是从外地迁徙过来的。在墓地碑上看不清字迹,没有找到文字资料。我想应该到县地方志去看看,那里应该有家族的文字资料,为此,我计划到县地方志查找。由于烧香磕头,祭奠祖先,村中留恋太久,我们竟误了回永清城的班车。天色已经很晚,深蓝色的夜空,一


轮明月像一个硕大的玉盘挂在当空。我凝视着娇媚的明月,这里的天空是多么的神圣。我想到了许多,我们的祖先从唐朝到金代,生活在这片天空下数百年,公元1202年农历五月十三,伟大的祖先史天泽就诞生在这里,童年在这里度过十二年。我不由得想到,我和祖先在距离800年的时空,同一个地方,同望着,同一片天空和明月。(1206年祖先5岁,那时还在此地居住。2006年,我站在夜空下凝视。)我只感到这里深邃的夜空显得格外的浩瀚和无限的苍凉!
也许是祖先的眷顾,将近1个小时后,我们盼望的,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的班车,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回到城里,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我们找了家干净的旅馆住下。
第二天,县政府办公室把我们介绍到了县地方志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地方志主任刘炳老师。当知道是从山西来寻根的史家人,对我们的来访表示了真诚的欢迎,刘老师高兴地说:还是老史家有人啊!还是史阁老后继有人啊!佩服!佩服!
问及史家的文物文字留存时,刘老师说最近几年影印了清朝乾隆版《永清县志》,就有好多你们史家的文章。我说我能买到吗?刘老师派人拿来了一套《永清县志》,说:“不好意思,中午我请你们的客,但书的花钱买,因为是有帐记载的。我没有权送人,我已和领导说了,按最低价300元”,我连忙说:“太感谢了!花钱是应该的,这钱我是高兴花的”!我急忙打开书,在卷一里看到《丞相史天泽谥制书》,当翻到卷五的时候,我激动的看到了《史氏庆源之碑》、《史进道墓神道碑》、《史秉直墓神道碑》、《史天泽墓神道碑》、《史格墓神道碑》、《史丞相家传》等碑文和典籍。我心想,能有祖先这么多珍贵遗存,真是家族的一级文物啊!别说三百,就是三千元也值啊!只是看到碑文中好多缺失的字,心里十分惋惜。
通过史料和碑文我知道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家族在永清的居住地名“永清韩侯乡兴隆里”。我们家谱上记载的“永清焦垡村”是“永清韩侯乡兴隆里”明清以后的称谓,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人们看到了《元史》里祖先史伦“筑室得金”的记载后,就有传说流传开来:“兴隆里有12窖金和12窖银。史家修房子,只是挖到了其中的一窖金”。从此,大量挖金者,就在兴隆里大肆挖地找藏金,直到当地人不堪忍受这样的骚扰,一把火将兴隆里烧的遍地大火,烧了几个月,外人找不到原来兴隆里的踪迹,“兴隆里”从此就在地图上消失了,挖金的活动才停止。多少年以后,人们才在这里又形成居住的村庄,由于这里被大火烧焦,所以就起名“大焦垡”。
在张四营,村民王深还拿出了一张地图,说是北京人画的,是史家墓地的地图,北京人多次和王深商量,想在他家的院里下挖,地下走近二华里,来盗史家墓地宝藏。王深说:“要是过去有可能,现在我知道这事不能做,挖盗文物是犯法,我可不想坐大牢”。真可笑,我家祖先历来主张厚养薄葬,那里有什么宝藏?就是有也800多年了,你们盗墓祖先能省下让你享受?贪婪的人也是代代相传啊!
刘炳主任告诉我一个感人的故事:张家营、黄家营、景家营、李家营。是元朝保卫史家祖墓的四支军队。后裔留传,成为四个村庄。解放以后,合称为张四营。有黄姓后裔,尊祖训,不忘史氏恩德和守墓职责,至今,年年清明到史家墓地祭祀。听此,不由的我感慨万分。想去拜访一番,经过打听才知,老人去世不久,儿子在乡镇任职,不在县城。只好惋惜作罢。
中午,刘炳老师在一家饭店热情地款待了我们,在一起就餐的还有作家王俊林老师及县档案局李东宁副局长。席间,刘老师一再表示对我们寻祖的高度赞扬和钦佩。我也频频举杯,真诚的感谢刘老师对我们的接待和支持。刘老师提出请我写一篇关于永清史家的文章,在他担任主编最近要出版的《永清县志》里采用。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永清史家。我文笔不行,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当我不无惋惜地谈到我们家族墓地如何保护的问题时,刘老师说永清经济不发达,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可以和县长交涉此事。我一再向刘老师表示感谢。
午饭后,刘老师一再挽留我们在永清多
呆几天,我说事情太多,以后有时间一定再来拜访。由于在永清回北京不方便,刘老师用汽车将我们送到了几十里外的廊坊市汽车站。
    我知道,刘老师这样对待我们,一是我们家族在永清的历史地位,让所有永清人永远铭记和骄傲;二是后裔对待祖先的虔诚行动,愿意帮助我们;三是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刘老师是个真正的文化大家,他热爱家乡、热爱永清历史文化、对民族文化有责任感。如果文史学者都如此,何愁民族文化会消亡呢?此刻,我不由地想起,史学专家宁波杨古城的话:史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一部分,研究和弘扬史氏优秀的文化财富,更是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河北正定 元氏寻祖
 
在网上发现石家庄封龙山有史天泽八子史彬的字迹留存。河北史小亮网聊时说,河北正定有祖先史天泽的雕像,心里很是激动,到底是祖先伟大,终于有真迹流传于世。
    2007年5月20日,去山东烟台考察,为了能早点看到祖先的雕像和史彬字迹遗存。我计划在石家庄转车。提前到石家庄,去趟正定和封龙山。在网上,史小亮热情约定,由他陪我去真定。
    19日晚,我坐火车到石家庄,住在了河北宏远宾馆。第二天,早上8点20分,同宗小亮开车到宾馆接我。9点正,我们到了正定城,在正定古城门,看到了史天泽雕像。原来,正定为了纪念历史上镇守正定的有功官吏和本地历史名人,将他们雕像矗立在城门里两侧,让人们瞻仰。天泽祖像和其它雕像一样,都是半身石雕像,表情是那么的安详和俊毅。看上去十分有神。因是自己的祖先,感觉到格外的亲切,连忙拿出相机小心翼翼地对好镜头,拍起照来。
想再看看在正定城里,能不能找到正定祖先遗存,跑遍全城,也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只好离开。绕了一个小时才出石家庄市区,11点到达荷花草堂,小亮请我在水中楼阁吃饭。然后,我们继续驱车向封龙山驶去。
13点多,到了封龙山下,停车在导游牌前,我分辨了一下的方向,就向山上开去。山路曲折蜿蜒,两厢灌木茂密,路面高低不平,卧车不时变换着轮胎轨迹,也无法躲过峥嵘的路面山石,车底发出喀喀的撞击声,不由的让人心里一阵阵心疼。我心想,这是老天在考验我们寻觅祖先遗迹的决心。前方无路,汽车无法行驶,我们只好下车,继续徒步前行。走了有两里路程时。看到了一座道观“修真观”。据山下的导游牌,我知道“试剑石”就在修真观旁。大家在迷茫中,一直抱着会不会走错的想法,一路走来,当知道没走错时,大家都高
兴起来。我也心里嘀咕:都是第一次来,在这大山里有多少条路?和我过去寻根经历一样,准确到一次就能找到,不可思议,真好像是有祖先引导着我们?!
修真观是道教在封龙山的活动场所。相传赵人骆元素在此遇一仙人,自称徐元英,赠于骆元素十粒永不饥饿的药丸,化童子而去。随后就在此建观。名徐童观。大宋政和癸巳(1113年)宋徽宗赐额为修真观。后遭破坏,到大明时,云游道人王净庵和弟子张白玉恢复,到清末皆毁。1990年当地各方集资复建。
在修真观前左侧,有快巨石。高有数丈,巨石一分两瓣,就象被刀劈开一样。到前一看有介绍“相传唐朝时郭元振在此讲学,霹雷巨响,巨石崩裂,郭元振挥宝剑劈巨石,石被劈
开。是元氏县古八景”。站在巨石前,四下观看,没有看到冲天的巨石有祖先的题词。我着急起来,是不是又被破坏,急忙登修真观的台阶,向巨石顶部跑去。到了巨石顶上,举目观看,终于看到了苍劲弘厚、气吞山河、气势磅礴,的三个大字“试剑石”,心情顿时激动起来。我急忙拨开挡在巨石前的乱树支,走到三个大字前,看到落款:中书左丞史彬,啊!伟大的祖先!我终于看到了您的亲笔墨宝。于是,我用照相机拍下了祖先留存的珍贵遗迹。然后,我想用手指按照祖先的笔法临摹一遍祖先的墨宝,可惜,我伸手踮脚也只能摹到第二个字“剑”字的顶部。我只好怀着虔诚的心情,用手指将“剑石”两个字临摹了一遍。我想用这样的方法,完成我和祖先的亲密接触和表达对祖先的祭奠。
下山路上,我想,为什么史天泽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祖先对子女的教育一定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否则,后代会如此优秀?!封龙书院也是我本次必看的景点之一,因为历史资料记载,史天泽的五子、我的生身祖先史杞和四哥史杠,童年时在封龙书院学习。所以,祖先的“小学校”我一定要拜访的。
封龙书院就坐落在山脚下,很遗憾,没有看到封龙书院,只看到了正在复建的施工机械和工人。原来的封龙书院早以被夷为平地。建筑工地的老者告诉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李治讲学的山洞住处。李治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也是祖先的老师,能看到祖先老师住所,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何况,既然是老师的住所,那学生是一定去过的。所以我就急忙向山上奔去。不高的山坡西侧,就是李治洞。大师的山洞住所很时新,分为相通的上下两间。由于靠北的一间地面高于南面的一间,我分析:靠北一间为卧室,靠南一间是客厅。我亲切地、细心、挨个、到处抚摩着洞中的岩壁,心想,也许我现在触摸的洞中岩壁,就是760年前祖先无意间触摸过的地方!
看到路边有准备恢复建设的封龙书院图,我拍了张照片。这里离真定百里之遥,1251年,祖先史杞才十四岁就被送来读书。虽然这里风景怡人,环境恬静,但也十分的孤独。我想到的是:祖先让子孙成材的决心和毅力。离开封龙山,史小亮送我们到火车站就快18点了。整整为我跑了一天,20多岁的年轻人,能如此关注家族历史,我们家族文化传承无忧,家族前途无量!
 
再访孟繁峰教授
 
    2008年12月10日,阳泉市城区党史办主任,本家兄弟史立新邀请我一同去河北考察历史。我早想再拜会考古专家孟繁峰先生,再去岳村与同宗交流族谱事宜。10日晚上,史晓亮请我们吃了饭,开车同我们去岳村,同去的还有河北的史凤朝。到了岳村,就已经7点多了。在岳村大门前,岳村同宗史立国,领我们一起到史秋堂同宗家。到了史秋堂家中,我们受到了家人的热情欢迎,由于上次我来岳村时,还没有找到族谱,所以不敢确定岳村是真定史氏家族那一支。最近看到了孟繁峰先生发表在《文物春秋》刊物上的研究文章,大家才知道了岳村史氏是史天安的后裔。大家都是族谱的积极分子,所以,马上就转到了族谱主题。我详细向大家讲诉了四年来的考证成果,也就是真定史氏的真正渊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最后,我们约定在明年的早些时候,在举办全国真定史氏世家会议。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不觉就到了下半夜1点多钟。等我们回到旅馆,已经快2点了。
    12日,我们拜会了孟老。看到孟老的学生都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对孟老的崇敬悠然而生。在上次见面的时候,我就恭请孟老师作为真定史氏历史顾问。所以,我首先向孟老汇报了几年的考证情况和成果,孟老听了我们汇报以后,详细讲了真定史氏太保庄墓地的挖掘情况和祖先遗骸善后处理结果;又讲了真定史氏世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本人撰写了真定史氏世家几十万字的研究文章的具体情况,也讲到了真定族人目前已经有6批人找过孟老师。但是,他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业余爱好的水平,非常遗憾。看到《真定史氏世家》一书初稿,孟老给了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孟老对真定史氏世家的热情关注和严谨研究。我们再三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参加溧阳史氏大会
    2008年12月20日,我出席溧阳侯庙复立仪式和史氏撰修族谱会议,虽然我忙的不可开交。还是挤时间第三次出席了大会。溧阳在史火生、史福田、史顺仁等几位老人的努力下,用一年半的时间将占地近百亩的侯庙恢复的比过去的规模还要大,还要好。本人由衷的佩服他们为家族作事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北方家族的散漫和惰性。溧阳几年来编修的大同谱应该立意再高点,范围再广点,气派再大点,因为他们有能力领导起全国的家族活动。所以我
提议:
一、基于侯庙建设的速度和成就,溧阳研究会完全能担当起更大的历史责任:将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自觉地上升到“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当仁不让地领导起全国的家族文化研究活动。
二、将准备编撰的《溧阳史氏大同谱》提升和扩编为《中华史氏大同谱》只要是中华史氏无论是那一家,都收编入内。成为真正的大同谱。
三、建议成立各世家和分省编辑委员会,在组织上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更加具体和富有可操作性。方能保证按时完成。大会顺利通过本建议,并发大会纪要在“史氏春秋网”予以公布。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国会有更多的族人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感恩活动中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史氏大同谱》顺利完成!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日,正是我中华史氏建功立业之时!
    几年考证,感慨万千,我喜欢诗,但不懂诗,只好以古诗格式,现代不押韵的拙句,表示心情:
塞儿令 寻祖修谱有感
临故籍,辩残碑,感慨历史如逝水。
祖德宗功,文韬武略,华夏史册盈。
觅宗迹东西南北,考世系春夏秋冬。
一路山水伴,几年笔墨书。
谱,谱连祖于孙。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追本溯源 矢志不渝...

  • 寻祖散记

    由于家谱编辑于大清康熙年间(1699),距今已整整310年了,未再修撰,只是各支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