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4)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和其他各县弓手情况大致相类,余姚的弓手大都是由地方官用各种方式荐引的亲戚子弟,他们与地方上有权势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这就使这些人在公务活动中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他们会奉行朝廷的命令,听从地方长官

和其他各县弓手情况大致相类,余姚的弓手大都是由地方官用各种方式荐引的亲戚子弟,他们与地方上有权势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这就使这些人在公务活动中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他们会奉行朝廷的命令,听从地方长官的指挥,在乡里执行公共权力。另一方面,他们来自地方,在地方上也有一定的身份,是地方上具有实质影响力的群体,有时可能会从维护自身或地方利益出发,与其他的权势之家相结,共同对官府施压,影响地方施政。
“如何克服这些人在执行公务中的负面影响,保证执行公务的质量呢?”史浩觉得必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
于是史浩坚持给弓手讲解刑罚制度,并将自己用轻刑、重教化的观念告诉给弓手,以便提高弓手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他说:舜制五刑原先是用来镇压异族的反叛的,最终也施行于氏族内部了。当年舜的方法是把犯罪的同族人集中到一个地方,专门派人加以看管,勒令这些犯罪的同族劳作,以观后效。由于这些人犯罪的情节、程度不一样,为区别起见,舜就按照五种刑罚对他们进行归类,并用特殊的服饰将他们表示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加明刑,即是在犯罪人的背面写明他们的罪行,让他们感到耻辱。这些人即使放出来了仍然为世人所不齿,为了显示他们与常人的区别,规定曾犯罪的人要将冠缨垂下五寸。后来,由于这类人的数大大增加,看管的地方供不应求,就将他们改为在看管地外执行。这样,在其背写明其罪就变成了五种不同的服饰,成为象征性加耻辱性的刑罚。用画衣冠、异章服的办法来代替肉刑和死刑,用羞辱性的服饰来制裁犯罪人,这就是舜的刑罚制度。
“盖民得所养,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不从,设刑以纠,亦不屑之教诲也。及其至也,刑不用而天下化矣。”这就是舜制定刑罚的目的,所以史浩教育弓手说,用刑也要体恤民情,为吏当爱民如子,如何做到这一点,就在勤于职守。
史浩怎样教育弓手,也怎样要求自己,他在职无日不在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停止)盗之术。”
余姚地处丛山峻林,盗贼自然出没无常,剽劫百姓,他们频繁偷窃民舍,民不堪其防,官府搜捕六年而没有结果,多有怨心。官吏们哀叹:“出没不常,无从擒捕。”然而这些盗贼却和某些居民密切联系,盗贼大多在居民家藏起来。往往是去执行逮捕官吏还没有到来,有人就事先向他们报告了,所以官吏捕盗常空手而归。史浩努力落实处罚和奖励措施,使居民家再不敢藏盗了。然后史浩就设计将当地为首的九人盗贼捉拿案归。地方治安状况得以改观。一年多来,史浩因捕获了许多真强盗,而使数十名被诬蔑为强盗的平民脱离苦役。
面对盗贼,史浩以为要区别对待。他发现其中许多农民和渔民无以为生,也在海上聚集,他们攻击的对象大多是官僚、地主和富商的船舶,朝廷称这些人也为海贼,当严惩不贷。史浩却说:他们都是一此饥饿贫困的小民,在海啸聚,只是因为缺少粮食。所以捕来后常常稍将查问就将他们放了。
当地有一富人,依靠苛刻剥削农民起家,他常依仗权势欺压农民,不把农民的辛勤劳动放在眼里,只要稍不如他的意,他就会对农民所种的庄稼全部都毁坏。农民不堪忍受他的压榨,就集合起同保的农民,愤怒地拿出利斧,要杀死他,他狼狈逃走。但回来后仍恶习不改,一天到农民居住的地方来收谷,被一家农民的父子四人捉住,扔进杵臼内打死。史浩奉命来捕,杀人本当偿命。史浩了解实际情况后说:富人的行为实在可恶,虽然不足以剥夺他的性命,但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欺民太甚,至百姓颗粒无收,也等于致百姓于死地,他们的反抗事出有因,所以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其罪不及死,当从轻发落。于是父子四人都没有被判死刑,后来遇大赦出狱,父子四人特来拜谢,史浩说:依法律当如此,不是我说话的缘故。今后遇事切莫冲动,伤了人命会受良心谴责。父子四人嗑头而去。
史浩又毁掉淫祠多所,依法释放了一些过去参与行盗的人。他说“他们都是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罢了,将他们施以重刑,把他们当作盗贼来看,这是断绝他们自新的路啊。”被释的人都很感激,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能辜负了史公。”“自古销盗之术,无如轻徭薄赋。民既困穷,则老弱者转于沟壑,强悍者流为盗贼,朕为民父母,岂得不忧!”史浩引用高宗话说。“为臣的当为皇上分忧呀!”
史浩立了功,却从来不说是自己的功劳,对此县令十分奇怪,史浩却说捕贼是我作县尉的本职,不能记作自己的功劳。县令甚为赞叹。
当时,史浩家里仍然无立锥之地,但他却将该得的每月醋息钱、捕获盗贼赏钱,一并用于建造黄山桥,济渡百姓,为自己为后人积德行善。
绍兴十八年,史浩以余姚县尉的身份到昌国(舟山)去监盐。
面对海天苍茫,碧波万倾,史浩第一次感觉到似有无形的牵引,急切地将他引到这海天佛国。隐约之间,在海天衔接之处,有小岛隆起在海面,摇荡在万倾波涛之间,史浩突然感觉,有一股灵气弥漫在海与天之间,浸润进他的心田。这灵气就在这大海的朝潮夕汐之中,来到这佛国的海面上,只要意之所到,情之所钟,是一定会感应到的。
三月初,史浩与鄱阳程休甫一同来到普陀岛。眺望海山,远山如栗,近水无边,一色海天,万里清风。普陀山的旖旎风光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从朝阳涌日、莲洋午渡到洛迦灯火、莲池月夜,满岛的景色,随晨昏各异,独具韵味。像一串挂在美人脖子上的闪光珠链,真能使人流眸顾盼,令人心荡神怡。
史浩来到旃檀岭,眼前所见是枝杈纵横,竹杆秀丽,枝叶婆娑的紫竹林。海风吹来,竹林摇曳着不尽的神韵。紫竹林据说乃是观音居住之处,忽然有海涛击岸的声响轰然奏鸣,一阵阵不绝于耳,循声而去,穿过岛礁上茂密的树林,眼前的视线豁然开朗。放逐视线于苍茫烟水的莲花洋,史浩的思绪又随着那伸入海中的礁石撞起的阵阵涛声去捕捉那久远的故事。
相传唐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取道普陀山回国,他的船驶入莲花洋,第一天遇到了强台风返回,第二天又遭遇暴风雨返航,第三天虽风和日丽,但船行不远却又像生了根似的进退不得。此时只见海上相继生出一朵两朵,转眼间整个洋面布满了朵朵的铁莲花。慧锷心中大惊,一次次开船不是风浪阻隔,就是铁莲锁舟,突然悟觉,难道观音大士不肯去东瀛?虔诚的日本佛子跪拜在观音像前祷告:“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当从所向建立精蓝,供养我佛。”旋即天空云开雾散,满洋的铁莲顷刻间也了无了踪影,船又回到原来的出海处泊岸。有当地居民张氏目睹此灵异,遂舍宅供养佛像,称为“不肯去观音院”。神宗元丰三年,敕命在此建宝陀寺。绍兴元年,有一个叫真歇的禅师浮海至普陀,筑庵在宝陀寺后山,并把自己修行的地方题名为:“海岸孤绝处”。他郡请于朝,易律为禅,使普陀山佛教统一归于禅宗,于是全国各地的禅林英秀也纷至依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