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5)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普陀在《华严经》中梵名称补怛洛迦山,山上遍满的小白桦树,梵语称补怛洛迦山,白华庵就背靠在绿树葱茏的此山,而面对着的是碧波粼粼的莲花洋,其景致极佳,环境清幽。周围古木撑云,号称普陀山的精庐之冠。所谓山

普陀在《华严经》中梵名称补怛洛迦山,山上遍满的小白桦树,梵语称补怛洛迦山,白华庵就背靠在绿树葱茏的此山,而面对着的是碧波粼粼的莲花洋,其景致极佳,环境清幽。周围古木撑云,号称普陀山的精庐之冠。所谓“山中精庐,此为冠矣,士大夫游山,多驻其地。”史浩就与鄱阳程休甫一起到到白华庵。
他们在寺阁东面稍息,见北岩之下有清泉一泓,水很甘洌。这就是当年真歇了清结茅时所凿的泉了。真歇了清在此讲经,曾得度弟子四百余人,嗣法者三十余人,被尊为普陀山禅宗第一代祖师。宣和五年真歇清了继承长芦道法席。建炎二年八月,他来到普陀山礼观音。四年,在正觉处(天童寺)结夏安居。后入主福建省闽侯雪峰寺。随他参学的人,比长芦还要多。时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合并为禅寺,高宗诏清了来作主持,他大事修建,使禅寺焕然一新。高宗赐田千亩,使法食充足。
真歇了清和宏智正觉同师于丹阳子淳,他们大力提倡默照禅,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对当时的知识阶层影响颇大。绍兴六年七月,真歇了清曾奉旨入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十月入寺后,解决了其寺所负债务问题,与当时持主天童寺的宏智正觉往来甚密,史浩隐居天童与宏智正觉友善,曾多次听宏智正觉讲过这位高人。
在禅学造诣上,清了的确到达了很高的境界,即使一度激烈抨击清了、正觉所传默照邪禅的名宿大慧宗杲也认可,他曾这样评价说:“尔看他真歇说禅,都不计较。据学人问处,信口便说,更无滞碍,自然如风吹水。只为他实见实说,如普贤菩萨从佛华庄严三昧起,普慧菩萨如云兴致二百问,普贤菩萨如瓶泻以二千酬,又何曾思量计较来。盖得法自在,称法性说。”
清了同样也得到过李纲的好评。绍兴四年春,李纲以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寓居长乐,并且自称是梁溪病叟,研究佛学,其实李纲对佛学本来就造诣颇深,他曾出入圆悟克勤、芙蓉道楷等门下,并精通华严学。更重要的是,李纲的学佛,始终和忠义报国的志向联系在一起。他曾明确说:“所以处世间者,所以出世间者,儒释之术一也,夫何疑哉!”将“儒释之术一”的思想推广开来,将参禅学佛与报效国家结合在一起。当时清了在福建雪峰寺住持,他将自己上堂等法语,集成《一掌录》,特意请李纲作序,李纲对清了始终是尊重而且钦佩的,并为之撰序。
清了在住持雪峰的时候,特意将游闽的大慧宗杲请到雪峰上堂说法。而清了、正觉倡导的默照禅与宗杲倡导的看话禅,在禅学思想上有着水火冰炭的对立,但三人私交如此深厚,足以表明佛学的包容。
这些都使史浩格外敬重这位禅师。望着一泓清泉,史浩就取泉中水砚墨,即命笔题“真歇泉”三个篆书字。史浩善篆书,笔法圆转均匀,润熟遒丽。于是博得了在场的程休甫等人的一致赞誉。
三月十五是大士现身的日子。史浩就和程休甫一早来到潮音洞。人们凡想叩求大士现身的,都必到在此洞来。此洞洞中潮声昼夜摐击,遇风更声若轰雷。吞吐倏忽,险怪万状,令看的人眩目震耳,悸魄惊魂。史浩来到洞前,窥见洞内,十分冷清。他便炷香供茶,但所能看见的也只是盏浮花瑞而已,终未见大士现身。既来之,史浩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同程休甫匆匆回寺吃完早饭,再次赶到潮音洞。这次史浩俯伏苔磴,凝睇嵚空,但仍然只看到洞中乱石累累。看来今天想见大士现身是没有希望了。史浩正打算返回,却有一个僧人走过来指点着对他说:岩顶上有一空,可以从哪儿往下鸟瞰,可以见大士现身。史浩就按那僧人指点,攀缘而上,瞻顾之际,大士金色瑞相忽然出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在旁的程休甫也说看见了,二人所见一模一样。史浩说,他还看到了大士的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心情显得格外愉快,就在壁上题词。
此后史浩和程休甫便从观音洞处沿山间小径拾阶而上,弯弯曲曲穿行于一片绿荫中,绕着山坡穿出这一片绿荫,视线忽然开阔,苍茫海天又现眼前。在海天一色背景的衬托下,前面岩崖上似乎是多出来的两块石头,其轮廓是那么的清晰。这便是“二龟听法石”。不说还未必注意,经这里的人一指点,他俩驻足凝视,不由得惊叹不已。这两块石头确实象是两只海龟,不但这两块石头的颜色与周遭岩石的颜色是那麽的黑白分明,而且它们的质地和形状与周遭的岩石也是那样的不和谐。它们是纯粹的天然。大自然的神奇竟是如此的鬼斧神工。细看,一龟蹲踞崖顶,稍做小歇,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一龟缘石直上,昂首延颈,脉络尽现。一副着急模样。其态亦神,其肖也妙,着实让他们叹为观止。
这天他们心情十分愉悦,一直游玩到夜晚。这时海阔天空的地方,星光灿烂、月色朦胧。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以及海里的水族都在这里如痴如迷地倾听观音菩萨那优美动听的说法念经。在说法台前的空地上他们找到一处小憩,山风徐徐拂面,史浩时而极目大海飘飘渺渺,时而仰望长天云卷云舒,感觉十分舒坦。
回到寺庙,史浩又写了《留题宝陀寺碑偈》。当时天已很晚,忽然有一僧人来访,史浩忙起身来接待。僧人却不肯坐,只是对史浩说:“相公可以和文潞公相比,将来必能做太师。不过有一天如果皇家用兵,相公必须坚决劝谏。”史浩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僧人又说:“二十年后,老僧还将与相公在绍兴相会。”说完就告辞而去,史浩想送他出门,却已不见他的去向了{4}。
隆兴元年,张浚劝孝宗北征,史浩在相位,劝谏不从,及到符离兵败,皇上对张浚说:大士有预见,知道南北之势分离还不能统一,所以嘱咐史浩劝谏,以免生灵再遭涂炭。
乾道初年,史浩出任知绍兴,一天夜里宴请,当差的来报说,门外有一道人,自称养素先生,生得貌粹神清,谈吐风起,还自称与知府是老朋友。史浩听说,就马上叫当差,让那位道人进来与他相见。当时那道人呢,因守卫拒而不纳,就索笔写了:“黑头潞相,重添万里风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清话。”然后掷笔不辞而去。史浩读得,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去追赶,派去的人各处都找遍了,却终于没找到道人。这让史浩联想起当年在普陀山的事,他忽然有所悟,原来这位长者僧及今天这位道人都是大士的现相。
这些事当然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会有关于史浩的种种神奇传说,大概是因为他积德行善,众人深受感动,出于对其行为的褒扬而编造的。但普陀之行的确是史浩人生的一个转折;南宋普陀山佛事因史浩而达到全盛这也是事实。
余姚任满后,史浩到临安待命,秦桧曾想笼络他,派给事中林一飞致意右谏议大夫史才说:“已留了国子监书库官一职,只待草拟任命的文书了。”史才便将这事告诉史浩,史浩则对叔父说:“秦桧这人似乎很难与他同处……况且我省试在前十名,按规定现在应当受教授官,可不安分吗!”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