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6)

时间:2009-02-13 19:19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处世,她是好邻居,好朋友;居家,她是好女儿,好姐姐,好妹妹,好妻子,好母亲。叶氏,就是这样一的女人。 叶氏自小就接受母仪教育。她的祖父是一个儒生,教给她许多榜样。像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她们德纯而

处世,她是好邻居,好朋友;居家,她是好女儿,好姐姐,好妹妹,好妻子,好母亲。叶氏,就是这样一的女人。
叶氏自小就接受母仪教育。她的祖父是一个儒生,教给她许多榜样。像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她们“德纯而行笃”,不但用智慧贤德使舜化险为夷,事业成功,而且还孝事了阴险、偏执、多次合谋杀害舜的公公瞽叟。像夏商周三代圣母,都是母仪之选——涂山氏女儿是大禹的妻子,而禹治水用了十年时间,曾三次路过家门却没有进去,对此涂山氏也毫无抱怨,她还教养的儿子启成就令名,继承父位,开创了夏朝。商的先祖契母亲是有娀氏的长女简狄,她“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悉心教导儿子契成才,后来契得到尧舜重用,契的后代汤创建了商朝;汤的妻子是有莘氏,她不但教育子女有方,还协助丈夫成就王业。周人的先祖后稷的母亲姜嫄,清静专一,好种稼穑,教给后稷种植桑麻五谷,周部族逐渐兴盛,到姬昌姬发父子时代灭商建立周朝。至于著名的周室三母——亶父的妻子太姜、王季的妻子太任、文王妻子的太姒,都是母仪的最高典范。太姜“贞顺率道,靡有过失;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太任善于胎教,生下明圣的文王;太姒仁而明道,号称文母,所谓“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她教诲十个儿子,自少到长,才有了武王、周公成功有德的儿子。这些都是帝王的母妻,集母职、道德、才干于一身。祖父告诉她:做一个好女人就要能育善养,相夫教子,敬长恤幼,克己持家……所谓妇女中的圣贤之人,不但言行举止要中义合度,为人表率;还要善于推行教化,用种种美德襄助儿孙建立功业。
叶氏不忘教诲,并以一生精力,努力实现了好母亲的目标,她与儿子史诏相依为命,走过一段相当艰难的生活历程。
史简去世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叶氏节衣缩食,每天只吃两餐饭。中午不吃也不烧,由于没有见史家炊烟,邻居就会过来问:“都快过中午了,为什么还不烧饭呢?”叶氏总是说:“早上有剩的,煲着。”邻居知道她没有吃中饭,劝她说,这是何苦呢!儿子还怎么小,将来会怎样又说不准,为啥要守着。叶氏只当没有听见,用心做自己手上的活。
叶氏用瘦弱的肩膀得挑起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家里的田地需要耕种,她就张罗着亲友们一起来帮忙。家里没有钱财可供亲友去享用,叶氏就起早探黑地帮着亲友家干杂活,以免多欠亲友家的人情。为了养育子女,维持生活,叶氏还经常去给有钱人家纺线织布。日子过得再艰难,叶氏也从不埋怨。她心中有美好的念想,又将这念想落实在行动上,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挣些钱来,以便供史诏上学。
史诏少年时有时也会自卑于贫贱,意志动摇不定,叶氏就拿孔子来教育他。
孔子出生3岁之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家境自然沦落贫困。颜氏带着幼年的孔子回到曲阜,母子相依为命,年青的寡母对儿子寄予莫大的期望,非常重视教育孔子读书识礼。春秋时期的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去读书,孔子青少年时没有条件进学校受正规的教育,在母亲的教诲下,他靠自学,刻苦读书学习,成为一代名师。孔子贫贱不自卑,渴望知识,酷爱学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的这句名言,是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青少年时期的孔子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处打工挣钱养活自己。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孔子没有怨天怨人,更没有沉沦堕落,自暴自弃。孔子晚年总结自己青少年的生活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就是说孔子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从不自卑,15岁时就立下远大志向,一边干着繁重粗笨的工作,一边发愤求学,从不懈怠。孔子在社会实践中靠自学而成为圣贤者。一次太宰问子贡:“孔夫子为什么能成为圣者?为什么没有他不能的?”子贡回答说:上天想要孔子成为圣贤的人,所以就让他具有多种才能。子贡虽然很会做生意,是一个靠经商致富的弟子,但对孔子如何能成为圣贤的人,他的回答很含糊笼统,更不切合孔子成为圣贤之人的实际。孔子听了当然很不满意,就回答说:“太宰你了解我吗?我青少年出身贫贱,所以在干各种粗笨繁重的工作中获得了一些技能。现在真正的君子是不是很多呢?不是很多啊!”这段话,才真实而又客观地回答了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一代博学多识的名师的原因。
史诏在母亲的教育下,不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了。
叶氏呢!为了让儿子能健康地成长,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省吃俭用,她宁愿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也要保证儿子的吃和穿。为此每天中午,当史诏放学归来时,叶氏总是把煲着的热汤热饭让他先吃。等到他上学后,她才自己吃。这样日复一日,年幼的史诏心中贮存一念:为何母亲总让我一人先吃饭呢?史诏越想越不明白。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一天中午,史诏吃完饭,就上学去了。走到街头,他借口忘拿东西,返回家中。正好碰上她母亲,正捏着糠菜团子用清水冲着吃。聪明的史诏一下子就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让史诏感动,更让史诏顿时一阵酸痛,使他不觉泪流满面。史诏很孝顺母亲,于是就哭着跪在了母亲的面前,坚决表示不再上学,要自己种地养家,孝敬母亲。而平时慈祥的叶氏,这时却拉下了脸,坚定地表示不许儿子有这样的念头。她对史诏说:“我已在你父的坟前,发誓要把你抚养成人,你如果辍学,让我百年之后,怎么有脸去见你的父亲?你如果不再读书,这才是不孝。我年老之后,还要靠你来孝顺。”并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教育他:“孟子的母亲三迁其居、断织励学,为的就是儿子能好好学习,我儿如能学孟子发愤读书,为母的还有什么不能做呢。”
自此后,史诏再也不提辍学的事,但学习更加勤奋了,学业因此大有长进。为了母亲能吃得好一点,史诏拿定主意,他中午不再回家来吃饭了。但又恐怕母亲不放心,史诏就撒谎说:中午他要帮助先生做些事,先生就留他在家吃饭。于是每当中午,史诏与同学们一块放学后,便来到村东的沙河滩上,用心地将细沙抹平,取来一根树枝,一遍又一遍练习着写字。直到午后,再去上学,他每次总是比同学到的早,还帮助先生做这做那。
时间一久,史诏的行动终于引起了先生的注意。一天中午放学后,先生就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想了解他家中到底出了什么事。没想到史诏居然没有回家,而是到沙河滩上来学习书写。先生便把他叫来,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吃饭?无奈之下,史诏只得把实情告诉给先生,先生听了大为感动。心想,天下这样的母子情份实在难找,还真能感天地而泣鬼神。为此,先生邀请了几位学生家长,讲述了史诏家母贤子孝的事,并再三说史诏天资聪明,将来必成大器,恳请大家在送饭时多放些干粮,来周济他,让他好好读书,也算是大家积功德了。那时候,先生是靠学生家长送饭的,逢年过节时学生家长还要交纳一定的钱物给先生。即所谓的束修。先生从此将史诏的束修免了。同学们对史诏母子深表同情,便照先生说的去做:每天中午坚持多放些干粮,谦让着给史诏吃。史诏母子对先生和乡亲们的帮助,更是感激不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