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小说 >

一门三宰相——南宋史氏家族传(2)(10)

时间:2009-02-13 19:21来源:春秋 作者:郑传杰 点击:
当时因为殿、步二司军有许多虚额,枢密都承旨王抃就建议,各募三千人来充实。孝宗听取了王抃的建议。不久殿前司就开始捕捉市人,被掠捕的许多人都轶断指头,表示不愿意,京城一时骚动。朝廷强行征兵,军人怙众,强

当时因为殿、步二司军有许多虚额,枢密都承旨王抃就建议,各募三千人来充实。孝宗听取了王抃的建议。不久殿前司就开始捕捉市人,被掠捕的许多人都轶断指头,表示不愿意,京城一时骚动。朝廷强行征兵,军人怙众,强夺民财,百姓与士兵发生了冲突。孝宗听说这一情况,就下诏对百姓拟以军法处置。
军法处理兵是可以的,但处置百姓就过当了。这可是件大事。大事当然要清楚,不清楚岂不是浑浑噩噩?胡乱宽容,则意味着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怯懦!意味着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精神的沦丧和麻木!小不忍则乱大谋,意即小事要忍让和糊涂,而非不分青红皂白、萝卜青菜。如果没有宽容,人将变得脆弱。如果一味宽容,人将变得无耻!
史浩对孝宗此诏书不能容忍,就说:“言也可畏,‘等死,死国可乎?’是军人语。”孝宗发怒说:“这是把我比作秦二世了。”史浩缓缓地说:“自古民怨其上者多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岂二世事?[3]”
史浩按孝宗要求,大臣学习魏征、王珪以服侍太宗为终身职志,切勿轻言去职。接着他请求辞职。孝宗仍怒不消,就同意史浩辞相位,史浩第二次拜相,时间又不过数月,但为官如果不能为国、为民办事,这官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史浩弃而不惜。
“范仲淹曾以直言而遭三贬,三起三落都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敢言敢谏,始终如一。与之相比,我就差远了!”史浩两次罢相,都因为国为民,敢言敢谏,他的确可比范仲淹。范仲淹先忧后乐,重气节,其用人也多取有气节的人。而且这些正直之士,大多是有真才实的学者。范仲淹为边帅掌握实权,力之所及,任用贤士为国效力,也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他重用的孙盛敏,才勇过人,议论刚直,三知庆州,人服其能。事实也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的气节中人,边城无虞,西夏不敢入侵。史浩在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史浩两度人相,累计时间却只有一年零一个月,真是天丧南宋。四库全书臣称史浩为“老成谋国”,还是很中肯的评价。孝宗如能真正重用史浩,脚踏实地地去做北伐的准备工作,历史可能要用另一种方式来改写。
史浩辞职后回到老家,他的晚年活动大多在月湖。
自绍兴十五年,史浩中进士后,就举家迁月湖。绍兴三十二年,史浩任翰林学士兼参知政事时,孝宗把月湖竹屿赐给他,并拨银万两让他在竹洲建修一座府第。淳熙七年,孝宗下旨将酒务之地赐给史浩,史浩为感念皇上的恩德,在此建筑了一所颇有气魄的阁楼,称宝奎阁。宝奎就是皇帝的御书。史浩将高宗、孝宗两皇帝赐的御书,珍藏在此,并作诗专题歌咏。史浩在《明良庆会阁上梁文》中说:“觚棱金碧,既耸于星辰;榱桷丹青,更交辉于海嶽。”三代皇帝对史府都十分关爱。孝宗赐御书“旧学”,太上皇赵构赐御书“真隐”,太子(即后来的光宗)又赐书“四明洞天”。
离职后,史浩又用道教中洞天福地的模式改建了住宅。史浩把被历代视为仙窟的四明山的主要胜迹创造性做成园林的人工微缩景观,称四明洞天,并反复用诗吟咏。他在《喜迁莺 四明洞天》说:“凭高寓目。爱屹起四窗,云南云北。缥缈烟霞,萧森松竹,多少洞天岩谷。著向十洲三岛,入海何妨登陆。要知处,在皇家新赐,西湖一曲。林麓。真胜概,樊榭鹿亭,百卉生幽馥。绿绮春浓,青蛇星烂,隔断世间尘俗。笑呼羡门俦侣,时引宝觞醽醁。醉和醒,但南山之寿,难忘勤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史浩便巧妙地利用月湖自然条件,依山就势建造住宅,见水修桥使住宅四通八达,因高为殿,就洞为宫灵活布局亭台楼阁,不求奇石鲜物,一概就地取材,在不破坏土地的原生形态下,将人文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于一体。这样既保存了自然山水林岩之秀美,又达到了建筑宫殿以清静修炼的目的,完全是史浩追求真隐人生的写照。
史浩为之作《夜合花 洞天》中说:三岛烟霞,十洲风月,四明古号仙乡。萦纡雉堞,中涵一片湖光。绕岸异卉奇芳。跨虹桥、隐映垂杨。玉楼珠阁,冰帘卷起,无限红妆。龙舟两两飞扬。见飘翻绣旗,歌杂笙簧。清尊满泛,休辞饮到斜阳。直须画蜡荧煌。况夜深、不阻城隍。且拚沈醉,归途便教,彻晓何妨。
其中的“三岛”就是传说中的仙山。海上蓬瀛,飘缈虚无,几人曾到?但这是道家搬出的现实中的仙境模式,史浩当然十分向往,然而史浩毕竟不是道教徒,不能走入洞天福地的深山幽林中,于是为了方便游乐和修炼,史浩干脆将住处月湖十景描绘成十洲三岛,把洞天福地的仙境模型搬到月湖一曲的自家园林中来,以供俗世的享受。
追求真隐人生其实是史浩一辈子一个愿望。
从道教参悟人生,史浩早年就有之。年轻时他曾隐居贸峰,自称真隐,与道士吴真人素有往来。随着岁月流逝,史浩从道教中参悟人生更深入更透彻,他与道士的交游也就更多更广泛了。其中有一位名叫傅得的铁柱宫道士与史浩关系非同一般。道教叹惜人生短暂,对人生的缺陷不多指摘,也不大谈论生后世,其态度是贵生、重生,以人生为本,肯定现实人生的价值,所以追求眼前长生不死,这一点与佛教不同,“佛倡无生,道求不死”。长生不死,是出自人乐生畏死本性的憧憬,史浩虽然信佛教,但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受到道教的影响。这些影响其中就有傅得,史浩赠给傅得一诗说:相识三十年,身颠心不颠,有人还会得,即是地行仙。他们有三十年交情,自然互相颇此会受影响。
现在史浩与道士交往更频繁。江西南昌铁柱宫灵宝派有许多道士是史浩家的常客,一次有道士熊、叶二师来作客,史浩会见他们后,感到十分高兴,便用“喜见洪都二散人,直疑吴许是前身…….思归却有他年约,来庆吾登九十春。”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传达出企盼长生的愿望。
史浩有较深道学理论和道学修养,他读张伯端的著作,并非常重视这部内丹道名著。史浩在一首词中说:“萧萧鹤发虽云暮,曾得神仙悟真句。”这里所谓的神仙悟真句就是指张伯端的悟真篇。
史浩还曾为道观写过许多诗,其中有一首《念奴娇 题道隆观》诗说:“试凭阑干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故山凝望水云迷。数堆苍玉髻,千顷碧琉璃。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明朝归去鹤齐飞。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名家小说:梨花灼灼

    史怀宝,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山东、广东、北京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现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