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杂文 >

民国老宅——史家巷今貌

时间:2009-05-09 09:33来源:春秋 作者:春秋 点击:
民国老宅——史家巷今貌
史家巷位于临顿路北段西侧,东起临顿路,西至皮市街。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长不到50米,宽不过3米许。但巷名却有多次变化,历史也很悠久。宋代时名绣衣坊,在宋人范成大的《吴郡志》上已有著录,是宋代六十古坊之一。据潘贞邦《吴中访古录》记载:“旧名绣衣坊,今巷中尚有一石,曰;‘古绣衣坊旧址’,小篆,旁镌‘史公’二字,盖自史公鉴居此后,始改今名”。明代,因巷在长洲县衙之后,曾名县后街。后因乡贤史鉴居于巷内,更名史家巷。由此算来,巷名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乡贤居此得巷名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吴江人。后迁居苏州。他父亲史珩,是永乐年间的贡生,曾官贵阳知府。史鉴在父亲的严教下,读书十分用功,可以说是博览群书,贯通百家,对史事尤其熟悉,并深究钱谷水利之事。他与人辩论,说理透彻,使人信服,就是面对尊贵,也不会屈服。他居住之处,筑有小园,树木扶疏,亭馆相通,十分雅致。他喜欢收藏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秦汉时代的器物,以及唐宋以来的书画名品,共同欣赏把玩。他平时爱穿古代的服饰,脚拖布鞋,手摇拂尘,望之若神仙中人。他着力于古诗文,并勤于写作,诗文雄深古雅,别具风格。
 
    清代顾予咸筑雅园
 
  到了清代,巷内有个雅园,为考功郎顾予咸所筑。顾予咸,字小阮,号松交,长洲(今苏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初任晋宁县令,该县因在京城附近,人流混杂,故多剧盗,治安艰难,很不太平。他到任以后,抓捕了几个为首的,但并不判以死罪,而给予教育感化,用作卧底,顺藤抓捕,盗贼为之惊散。他闻知县内土地多不耕种,而上官的赋税照收;富豪之家则隐瞒田产,也不缴纳赋税,他就将吏胥叫到县衙内,要他们照实写出,富豪无法隐瞒,只得如数缴税。数月以后,县内大治,百姓感到太平。顾予咸也因此被提升为刑部主事,调吏部,迁为考功员外郎。后因病辞官,返苏归里。顺治十八年(1661)春,苏州发生“哭庙案”,有金圣叹等十八位诸生责问县令朱国治“滥用酷刑、强征粮草”等不法之事,朱国治抵赖,并要严惩十八位诸生,顾予咸生性刚直,即说道:“诸生责问县令之事都是事实,何罪之有?”朱国治无言以对,就密告金陵会勘大臣,将顾予咸逮捕入狱,判处绞罪。案件送到朝廷,幸有议政王审清案情,力辩无罪。 
  顾予咸归里后住在史家巷,其宅原为“桤林小隐”,东面有空地一片,俗呼“野园”,他购下以后,设计营造私家园林,借“野园”之名的谐音,取名“雅园”,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学者冯桂芬的故居
 
  清代后期的政论家、学者冯桂芬曾住此巷20号。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的影响,并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受到尊重。冯桂芬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二十年赴京考试,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是“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建国后,清廷感到是个极大的威胁,就命冯桂芬回籍办团练,招募士兵,准备抵抗太平军。太平军占领苏州时,他逃往上海,曾上书向曾国藩借军,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合力与太平军对垒,为清王朝收复松江府诸城,即升任右春坊右中允。但不到一年,即“获罪权要”,就告病回家。他参加李鸿章幕府,同治九年(1870)经李鸿章的力荐,得三品衔。此后,他就专门治学,曾主讲于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书院等20年之久。对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曾屡次加以揭露,并提出“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等改革的建议。还极力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在上海协助李鸿章创设广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儿童入学,研读外国语言及自然科学,以求博通中西两学之才。冯桂芬的这些思想,得到俞樾的称赞,说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 
  冯桂芬晚年移居木渎镇上,即今之“榜眼府第”,经整修后对外开放。史家巷内的此处故宅于宣统三年(1911)改建为冯桂芬祠堂,今为史家巷小学。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