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廊坊市永清县发现的史天泽家族墓地碑

时间:2010-09-09 13:16来源:未知 作者:刘化成 点击:
廊坊市永清县发现的史天泽家族墓地碑
史天泽,元代永清县韩侯乡兴隆里人,自元太祖八年(公元1213)随父兄降元,历经太宗,定宗,宪宗时期,并扈从元世祖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拥立世祖继位,"位兼将相,望重四朝",对元朝的建立和元初的政治及国体制度的确立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其家族墓地现已知有两处,一处为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永清县大辛阁乡张四营北街;另一处为最近发现的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乡后太保村(《中国文物报》94(29)期).

永清县史天泽家族墓地,因永定河改道作用,现被张四营北街民舍覆盖,仅存的三通碑刻暴露出地表45~120厘米,呈东西排列,已不是原来最初位置.据清《顺天府志》:"真宜史氏墓,县(永清)西南25里,广袤一顷余, 冢以百数,碣今多毁失,仅存四焉."又清乾隆四十四年《永清县志》:"旧志,史丞相天泽墓在县西南20里焦垡村,墓前神道碑翰林学士王磐撰.今磐碑已失,仅存史氏庆源碑,秉直神道碑,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周振荣掘地得进道神道碑."《永清县志文徽》载录了碑文,即《史氏庆源之碑》,《本朝故北京路行六部尚协史公神道碑铭并序》,《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之碑》,《史丞相神道碑》,与《顺天府志》所记碑的数目相同,所求碑文当无误.三通墓碑的发现,尤其是《史氏庆源之碑》,对史氏家族的世系,姻亲关系等记述较为详明,可补《元史》等史志文献的误 渥之处. 《史氏庆源之碑》现露出地表,高45,宽93,厚26厘米,碑首雕盘龙.据碑文记载:史氏"至唐有太师者始占籍永清之兴隆里人,××××辽静江××使,又为尚书左司,任于金,以明经登第为县令,其子亦以荫补为县×××."清乾降四十四年《永清县志》载:"永清沿革,自唐以前最为纠纷难考."说明史氏自唐设永清县建制开始至金朝初期,均为官宦之家,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并非如《元史 史天倪传》所载曾祖史伦"因筑室发土得金,始饶于财."金中期歼始弃官隐居故里,变为豪富乡里的大地主.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1)北方人旱,史氏一次"发粟八万石赈饥者,"可想史氏之巨富的程度,并歼始"建家塾招徕学者,所藏活豪士甚众,以侠称于河朔."真正发展成了雄居一方的豪强武装势力.从《元史 史天倪传》"先伦卒时,河朔诸郡结清乐社凡四十余,近千人.岁时像伦而祠之…….至是天倪先其壮比勇万人为义军,号清乐军".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史氏家族的影响非同一般,完全是有组织,具备一定规模的地方武装势力,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背景和影响,才能受到元蒙古统治集团的青睐和重用.1213年史氏降元后,木华黎"乃以天倪为万户"寻即"授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②":史秉直1215年任北京(今内蒙古宁城 西)路行六部尚书:史进道1227年任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自此,史秉直,史进道"治北京十有余年,每施一号令如雷霆如河汉,如家至而日见之,闻其风者虽为妇人孺子之愚暗,军伍戌夷之骄抗,亦×敛任为之敬从,无有少忤者"1234年史进道退职后荐其长婿张之翼代其职,北京成了史氏的家天下,1220年开始,史氏家族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史氏倪以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进驻其定后,真定就成了史氏家族的封地一一一个新家天下:史天泽——真定等无路万户;史天安——真定等路万户;史楫——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史权——真定等路总管兼府尹:史樟——真定顺天新军万户.如此先后统治经营真定,其势力发展到世人称之为真定史家的地步,史氏家族也就逐步成了元代最有名的汉人世侯.
《元史》等史志资料中对史进道无有记载,据今发现的《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冲道之碑》,史进道是史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与其兄秉直共计降元,木华黎"令为总兵",随其征战山东,两次围攻北京,占兴州,"行阵和睦,号令严明,攻取有略,进退有法"而战功卓著,"任义州节度使,命公管北 京勾当".再从木华黎平"锦州渠帅张致判,命 为广宁府留守."1227年"复命公留守北京." 1234年荐其长婿永清人张之翼代己职务,同年8月"退身就归真定."晚年崇奉道教,"起 构老君小殿两间,日与羽衣之仕谈话,冬(终) 日不有少倦. "1243年卒.


元史》史氏家族中虽史天倪,史天祥,史天泽等数人有传,但对其世系和姻亲关系记述不详,绝大多数未加记入.今依据《史氏庆源之碑》,结合《元史》等资料,将史氏家族世系及姻戚关系分列于后,以从中了解元代汉人世侯与蒙古统治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姻戚关系得知,史秉直娶蒙古纳合氏之女,史天倪,史楫父子先后娶蒙古完颜氏之女,史天泽娶蒙古纳合氏,束然氏之女.史枢娶蒙古奥屯氏之女,史天英娶蒙古达氏之女.史秉肖长女嫁木华黎,史天祥长女嫁北京路达鲁花赤之子,次女嫁北京宣差完颜氏之子, 女嫁张××顽羊:史进道三三女嫁北京同知吾古伦,六女嫁奥屯元帅之子.史氏家族是元代最有名的汉人世侯,其与蒙古统治阶层的姻戚关系也就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元代的汉人世侯是指能在汉地的一定地城内进行世代统治,并如同封建领主那样行使管理军队, 民政,税收,官吏任免及裁判各类事务权力的 地方官,地位,影响举足轻重,蒙古统治者既依靠他们对汉族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又不绝对信任,在汉族地方官之上,一般路,州, 府,县都设置了监督他们的蒙古达鲁花赤,以保持联系.而达鲁花赤一被任命.一般也不再调换,其职由子孙世袭.这样汉人世侯与世袭的达鲁花赤因利益关系又趋于一致,所以,
蒙古统治集团和与汉地保持联系的达鲁花赤,与掌握汉地实际政治,军事,民事等管理权的汉人世侯之间是相互利用,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婚姻来谋求加强相互间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和自然的事情,是各自利益的需要.汉人世侯通过姻戚关系换取蒙古统治集团的信任,以保障其对一方的世袭统治;蒙古统治集团和达鲁花赤通过姻戚关系寻求得到汉人世侯的协助,支持,以缓解民族矛盾,安定地方秩序,最终达到维护,稳定蒙古族对汉族地区的统治. 另在《史氏庆源之碑》中有:"真定知府(史天泽)生五子一女,一义子."的记载,而"义子"的姓名却未写明,《元史 史天泽传》及《史丞相神道碑》中也无义子的支言片语, 那这一义子为谁呢 据《元史 郭佩传》:"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教养之.弱冠为百户……从天泽屯太康,复以下德安功为千户."官至江汉大都督府理问官,中统三年,"宋夏贵复来犯边.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赐尚衣矢."郭侃因史天泽的器重而得官,经史天泽推荐向世祖陈退兵安边之策而受赏赐,且与史天泽一损俱损,"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随迁它官,侃亦调同知滕州"即山东汉人世侯李擅之变后,史天泽奏:"兵民之权,不可并出一门,行之请自家起.于是史氏子侄,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郭侃由江汉大督都府理问官调任滕州同知,当是解兵符的十七人之一. 由此推断,《史氏庆源之碑》昕记史天泽的义子,应为郭宝玉之孙,郭德海之子郭侃.



《本朝故北京路行六部尚书史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史秉直卒后,"葬于永清县兴隆里先茔之次,"即今永清县大辛阁乡张四营村北街.又《顺天府志》记史氏冢族墓"广袤一顷余,冢以百数."再据现存的三通墓碑,史秉直,史进道以及其祖辈前人均葬在永清县张四营北街史姓家旅莫地.史天祥晚年"屯霸州之益津,兼领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④."益津即今霸州城地.所以,史天祥卒后似应葬入永清县家族墓地.关于史天泽墓地, 据《中国文物报》94(29)期《河北发掘史天泽及其家族墓》报道,发掘者依据10号墓的位置,墓葬形制,规模和出土的铜狮等随葬品, 以及清光绪四年版《获鹿县志》:"史天泽墓位于城东二十五里许太堡庄处……,"推断10 号墓即为史天泽墓.因墓室遭严重破坏,未发现墓志及可断定墓霜主为谁的文字依据..清乾隆四十四年版《永清县志》也载:"旧志,史丞相墓在县西南20里焦垡村,墓前神道碑翰林学士王磐撰."这样就产生了有史志记载的两处史天泽墓. 我们先看发掘者引用的清光绪四年版《获鹿县志》所载:"史天泽墓:旧志,在城东二 十五里太堡庄.不知墓所在."又按:"按《畿辅通志》,天泽墓在永清县焦岱(垡)村.天泽祖籍永清,或迁葬焦岱(垡)村,未可知也."我们知道我国的地方志以严谨而著称,《获鹿县志》对史天泽墓地是否在获鹿县太堡庄难下定论,或者说是以"不知墓地所在"和"未可知也"较为含糊的态度否定了墓的存在,显然, 发掘者在引用《具志材料时只选取了支持其 说法的部分,而舍去了其余部分.再看清乾隆四十四年版《永清县志》:"旧志,史丞相墓在县西南二十里焦垡村,墓前神道碑翰林学士王磐撰."据《日下旧闻考》,永清县城始筑于明正德五年,虽在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其地点未有改变,焦垡村的村名也未变化.现焦垡村称大焦垡,在张四营村北1.5华里处,据《永清县地名志》,张四营原为四个小村,解放初合为一村,当时墓地在村北730 米处.《顺天府志》载史氏家族墓地."碣今多毁失,仅存四焉".与《永清具志》记裁和所录碑文篇数相同.《史丞相神道碑》中有"期年(至元十三年)有特旨命臣磐制隧碑文",就是说王磐是奉皇帝的旨意为史天泽撰写神道碑文的.王磐(1202一1293),中统元年任益都, 济南等路宣抚副使,后入为翰林直学士,至元三年出任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凡帷幄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王磐与史天泽同为元朝初期汉人重臣, 官爵品位相当,虽"今磐碑已失,"《永清县志》所录碑文应是可信的,神道碑也是曾存在的. 按一般规律,神道碑应树立于死者墓前偏东南方位,尤其是皇帝特旨重臣为元代最有名的汉人世侯,丞相所撰的神道碑,更应树立在墓前神道位置,无墓而立碑是不可思议的.清光绪三年版《获鹿县志》载录了元御使王恽撰写的《史天泽神道碑记》.王恽(1227—1304), 《元史 王恽传》记其"至元五年建御使台,首拜监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使台治书御使, 不赴."可知王恽首任御使时史天泽还在世, 其它时间王恽均为品位不高的外官,与史天泽官职品位相差甚远.再看碑文的格式,名称等,与一品丞相墓碑碑文不相符合,前无缘由后无颂词,内容文笔与王磐所撰神道碑文比相形兀尢拙,似为后来凭吊怀念之作.这也可能即是清光绪三年版《获鹿县志》:"忠武公神道碑在马村东南隅,高丈余,日为积土听壅,今只有四五尺许."而不载何人何时所撰的原文物春秋 1995年第3期 总第29期①.据此,《获鹿县志的"忠武公神道碑"可能是王恽后来撰写的②报当年"天泽将兵攻宋,过卫,一见接以宾③"的知遇之情.况且清光绪三年版《获鹿县志 未记未录皇帝持旨王磐所撰神道碑和碑文,10号墓的发掘中也未见墓志或其它能证明埋葬者身份的文字材料.所以,目前根据文献很难确定哩天泽墓的所在. 那么岳太保发拙出的10号大墓葬者为甸人呢 我们认为极可能是史天倪的墓.原因有二:一,史天倪1225年被金降将武仙所杀④,当时其父史秉直,叔史进道远在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史天泽护母北归途中得报长兄天倪被害后,怀"兄弟之仇,义所当复,虽死不避"的心情,"即倾资装,易甲仗,南还,⑤" 与仲兄史天安合兵"击仙败之,遂复真定.⑥" 随后又追杀武仙于双门,抱犊寨等地,不可能将其兄史天倪回葬永清,而将史天倪与"闻乱,恐污于贼,乃自杀⑦"的妻子程氏葬在真定是合理的.二,1220年木华黎与史天倪"还发真定,武仙降,木华黎承制,以天倪为金光 紫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⑧".即将真定封为史天倪的封地.1225年天倪遇害,两子尚幼,暂由史天泽代行府事,1242年史天泽引史天倪长子史楫入见太宗,太宗"即以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佩金虎符,⑨"将真定的管理权交还史楫,中统元年,史楫"授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真定表由山带水连屋三十余城生杀进退,咸倚专决⑩",至元二年,史天泽秦"兵民之柄不可并居一门,行之请自家始,辑即日解绶归○11"."真定改由卸任江汉大都督总制兵马总管屯田万户的史天倪次子史权任"真定等路总管,兼府尹○12"史天倪,名辑,史权父子兄弟相继世袋管理真定,表明真定是史天倪的封地而非史天泽,所以,被封的第一代世侯史天倪卒后按礼应葬在其封地真定.



史氏本为汉族,弃金降元后在元代民族
等级至上统治制度一下一门显赫,官势不衰,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为官期间所采取的某些方法和措施在消除社会弊端,缓解民众饥苦,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适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现实:史秉直"遣放兵俘获为奴
者二百余人,还为齐民";○13"史进道"治北京十有余年,轻徭薄赋,悯弱抑强○14";史天祥"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15";史天泽奏罢"周岁车取出倍息,稍积则鬻妻卖子不能偿○16"的"羔 羊债,""内立省部以杜绝政出多门斜封墨敕
之权,外设六道宣抚司以削夺郡县官吏世袭专擅乏弊,给百官俸禄使得官者有以白赡而得保清廉之节,禁贿赂请托使官吏一心奉公而不敢为殉情枉法之私○17".这些举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都应予以肯定.但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元代只能被视为个人行为;其最终目的是维护世袭统治和蒙古族对汉族及其它民族的封建统治.所以,史氏家族被元末以汉族为主体的起义军和后来的明政权视为"汉奸",据清乾隆四十四年版《永清县志》,史氏的老家韩侯乡兴隆里原名龙风庄, 《永清县地名志》载:因史氏投降为官的缘故, "灭门九族,全村被焚毁,成为一片焦土,后迂民在此建村.取名大焦垡."可想而知,村庄都被焚毁,更何况是投降者的墓葬和家族墓地呢,这也许即是永清县没有史氏后人的原因. 所以,永清县史天泽家族墓地当是被元未明军或其它起义军毁下元顺帝未期.皇帝特旨王磐所撰立于墓前的史丞相神道碑亦毁于此时.


注释:
①②⑦⑧《元史 史天倪传》.
③○14义州节度使行北京路兵马都元帅史公神道之碑
④○15《元史 史天祥传》
⑤⑥○16○17《元史 史天泽传》.
⑨⑩○11《元史 史辑传》.
○12《元史 史权传》.
○13《永清县志》.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