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深入挖掘与研究史氏历史文化

时间:2011-10-09 17:50来源:春秋 作者:史美珩 点击:
深入挖掘与研究史氏历史文化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在泉州史梅约等宗亲的倡议与努力之下,由中华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牵头,海峡两岸史氏历史文化联谊会今天在泉州举行,我首先向承办这次会议的泉州史氏宗亲,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史氏历史文化的研究问题提几点建议。
  • 加强对史氏历史人物的研究
史氏是华夏五千年来的百家大姓之一。“史”字从文字结构来说,它是由“中”“又”两字组成的,意思是指又中又正,不偏不移。史氏作为姓氏,始于五千年前黄帝时的史皇氏仓颉,他创造汉字,是公认的华夏的书画之祖。有文字确切记载的,则是西周时的太史史佚,以官为姓,与周公、召公、姜公合称“四圣”。
几千年来,史氏人才辈出。除了黄帝时的书画之祖史皇,西周时著名的太史史佚,还有《诗经》里“鲁颂”的作者史克,最早提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名言的哲学家史伯,大篆书法的创始人史籀,春秋时著名的谏官史鱿,战国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先驱史起,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的创建者史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进军百越,当时史禄负责后勤运输。为了运送武器粮饷,他在湖南北流的湘江与广西的漓江之间开凿了一条长三十三公里的灵渠,又叫湘桂运河,设置了三十六座斗门,即闸门。平定百越后,在广东设南海郡,郡址在番禺即今广州。史禄任南海郡的总监,即行政长官。这是历史上最早来广东落户的史家。)继秦之后,西汉有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写字的教材《急就篇》的作者史游,著名的书法家史晨,晋代有著名的画家史道硕,隋代有著名的书法家史陵,唐代有五步成诗的才子史青,北宋有著名的医生史载之,明代有我国历史上最早远征爪哇的将军史弼。在政治上,史氏虽非皇家,但也出了九个宰相(副相不计):武后相史务滋(江苏溧阳)、后汉的中书令史弘肇(河南郑州荥阳)、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浙江四明今宁波)、元初的右丞相史天泽(河北真定)、明光宗时的东阁大学士史继偕(福建泉州)、明末福王时的东阁大学士史可法,清乾隆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江苏溧阳),此外还有隋朝的名将史万岁、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史坚如等等一批名垂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犹需对他们的业绩进行深入地挖掘与研究,将其发扬光大。
  • 全方位地开展史氏历史的调查与研究
几千年来,史氏已发展至300多万人,其后裔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与海内外。从历史资料显示的史氏发展情况看,从西汉杜陵侯开始至今的谱系比较清晰。尤其是杜陵侯后东汉溧阳侯这一支谱系比较完整。现在我们搞的“大同谱”,实际上就是以溧阳侯为核心的宗谱。但应该指出:溧阳侯只是杜陵侯中的一支。当年杜陵侯史恭的长子史高,官至大司马(与丞相同级)这支在西安,子孙繁多,分徙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这是一支很大的队伍,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系统的宗谱。杜陵侯后裔中著名的“史丹青蒲”,因史丹谏元帝勿换太子功封武阳侯于山东,这一支经过二千多年的繁衍,其变化发展的情况如何,也犹待发掘。
除了汉族杜陵侯这一大宗,史氏另一个特点是“胡汉一家”。
中国古代往往把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通称为“胡”。史氏中有相当多的人口是少数民族。“胡汉一家”是中华史氏的一大特色。据史载,由少数民族改姓史的主要有以下几支:
一是窦国公史大奈。
大奈原是西突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地区)的特勤。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随李渊攻入长安,功劳卓著,赐姓史。唐太宗贞观初官至丰州(今内蒙五原南)都督,封窦国公,食邑300户。他有一个儿子名史仁表,与太宗的女儿普安公主结婚。
二是怀泽郡王史道德。原是少数民族奚族,在今河北之北、内蒙之东、辽宁之西相交地区,游牧为业。唐初归唐,改游牧为聚居,首领史道德,封怀泽郡王,后内迁灵武(今宁夏灵武地区)。其子史周洛,封北海郡王。史周洛子史宪诚封千乘郡公,史宪忠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金吾大将军,宪诚子史孝章官至户部尚书。
三是怀德郡王苏尼失,东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降唐,封怀德郡王,子史忠封薛国公。史忠子史暕袭薛国公,武则天时官司仆卿。史暕子史思元官至右金吾大将军。
自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至今已过去1300多年,这几家“名门望族”分布在什么地方?变化发展的情况如何?要调查清楚难度很大,切需我们深入挖掘与研究。
  • 关注史氏分合演度情况的研究
史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所演变,有分有合。主要是:
  • 史揭一家
“揭”是广东揭阳的“揭”。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向百粤进军,粤后设南海郡,郡府在番禺(今广州),任命史禄为最高行政长官——郡监。汉武帝公元前117年南越反,公元前111年汉兵打败了南越,当时史定为揭阳令,听汉兵到,就主动归顺西汉,为此武帝封他为安道侯,食邑600户,子孙世居揭阳并继承爵位。揭阳史氏从此分成两支,一支以揭阳的地名“揭”字为姓,一支仍以“史”字为姓。揭氏这支在明代出了个著名的大儒揭傒斯。
  • 史斯一家
斯氏是三国时从“史”氏中分出来的。东汉末年,山东嵫阳人史浩迁居江南吴宁后里(今浙江东阳市六石镇附近),孙权时官廷尉,因判刑失过宽大,罪以己身代应死者。他的幼子史敦(十三岁)和他的哥史从争相代父服刑。孙权闻奏,很受感动,为了嘉奖史敦兄弟这种孝顺父亲的高尚道德,特赦免其父死罪,官复原位,并赐姓“斯”,意思是指孝顺到“斯”——这个地步,可谓峰造极了。从此,他们住的村子改名为“斯孝乡”。斯氏后来成为吴宁八大姓之一。斯氏后来迁居斯山头,有斯敦墓。
除了“史揭一家”、“史斯一家”,史氏还有改为他姓的,如余姚的张、王、史三姓合祠,等等,如有可能,均应加以关注,以便建立联系。
  • 重视对宗谱中盲点的研究
我国的宗谱盛行于宋代。受正统观点的影响,各姓名宗各派的宗谱,在编修时都有许多清规戒律,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不能入谱,这就使各地的宗谱不能反映宗族历史的全貌。这种由正统观点形成的宗谱记事中的“盲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不仅是为了对宗族的历史求真求实的需要,也是“以史为鉴”总结宗族历史经验、鉴戒后人的需要。
如西汉杜陵史氏就有两例:
一是汉哀帝时,中太仆史立和关内侯张由等听傅太后指使,诬陷冯太后诅咒皇上,从而造成十七人屈死的冤案。公元前一年王莽为冯太后翻案,将史立免为庶人,徙合浦(今广西),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资料中最早到广西落户的记载,距今已二千多年。如不出意外,这一支史氏也应该是个大家族了。
二是更始元年(公元前24年),王莽立杜陵史氏史谌的女儿为皇后,拜史谌为更始将军。这是史氏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皇后。由于正统观点认为王莽篡位是大逆不道,所以史氏宗谱对这段历史就不置一词。
类似情况还有哪些?我想这个“盲点”应作为我们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
还有一个“盲点”,就是宗谱中一些随“正统”的观点而封杀或篡改历史的现象。对南宋宰相史弥远就是典型的一例。
由于七百多年来史学界把史弥远打成“奸相”,所以史氏宗谱也跟着这种舆论走。如史弥远写的《庆传录序》根本不见之于溧阳与四明两地的宗谱。(附史弥远撰《庆传录序》)宋理宗亲自为史弥远撰写的“公忠翊运  定策元勋”碑文也不见之于八行堂的四明史氏大谱。“录善堂”的史氏宗谱虽然刋载理宗亲撰的碑文,但它竟采取了“剜心夺魄”的手法,把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反映历史真相的几段文字剜去,这种做法实在触目惊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附:被剜的原碑文的内容。)
  • 大力开展近代以来海外史氏情况的研究
历史表明,家族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每当社会发生大动乱、大分化、大迁徙的时候,往往是家族变迁最激烈的时候。近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历经了满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种国体与政体,历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等等战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史氏离乡背井,甚至飘洋过海,棲息于异国他乡。多少年来,家族之间已失去了联系。现在泉州史氏成立了福建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建立泉州史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这就为我们海峡两岸的史氏宗亲以及居住于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宗亲,提供了一个相互联系与交流的平台,它必将大大推动史氏历史文化的研究。衷心地希望泉州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这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为史氏历史文化的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
附录1:《庆传录序》
昔在成周以史为官,因而得姓。史之名史,实基于此时。嗣则駉颂之作,尸谏之忠。有良娣则保养曾孙,有忠臣则辅成太子。鸿喜永始之际,史氏有功于汉多矣。炎祚中兴,笃生我祖。诛赤眉,戮盆子,嘘大德于既灰,鸿基业于再造,未必非吾祖之功也。于是分茅列土,封万户侯于溧阳。因而传派子孙蕃衍,棋布星分,统各有宗,支各有长,庆传一录,班班可考,非一人之私言也。凡为我裔,宝而敬之,以付将来,欲如众星之拱北,江汉之朝东,以表我祖功德兼隆万世而无穷也。
窃念吾始迁祖六府公徙居鄞地,志气卓然。有忠义风,力行阴骘,用意高远。于家传中削去五代时从乱子孙,使今日事不可考,祭享不与,似无遗类,将以警夫后嗣之臣,事天子者,首惧家法而不敢怀二心,其不言之戒至深切矣。至于我高祖之孝,感高祖妣之贞烈,塞父母之私情,绝邻妇之交往,抱影泣血,捫腹告天,皇穹不昧,诞生曾祖。及今枝叶婆娑,腰金衣紫,实祖妣之大功也。抚观祖记,令人悲喜交加,故为斯语,特书庆传录。后生我家者,其勉之哉!
宝庆二年重九日右丞相裔孙弥远谨书
(该文载于江阴殳桥支谱,奉先堂。史加民提供。)
附2《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碑原文中被剜去的内容:
“王父子宰相,三世皆至公师。仲子为枢臣,季子今为从臣。有子有孙,衣冠相望者七叶。非但阀阅之盛,实为邦国之光。于是茂实荣华甲于天下,其后将方兴未艾。韩吕父子兄弟殆不足多也。”
“方事变沓来之日,力排横遏。良平不敢斗其智,韩彭不敢斗其力,而上焉尊宗庙安社稷,下焉绥中国抚四夷。”
“尝曰,我国家圣圣相授,专以务仁义,结人心,兵与刑非甚不得已不用。”
“即位前一年,一日早朝,宁宗独凝伫,朕班退,目逆之没阶。是年唱进士第,恭圣垂帘御屏后,朕与济国俱侍立殿上。少顷,济国趋庑下入中璫之次。恭圣令小黄门传教旨,命联面帘正立良久,然后令侧侍如故。盖宁宗恭圣以朕拜立步趋颇立礼度,又益喜,乃知宁宗恭圣之意已深属久矣。”
“恭圣既传正御慈明,朕昏定晨省必严。每献飨景云宫,出告反面必肃。礼仪机务,余暇必数请问,用以致天下之养。内廷事,必先取决;宣外之书,必先陈白。由是怡怡愉愉,恪尽子职。恭圣亦抚爱极其恩慈。宫中每举寿卮,恭圣既饮,间留其余赐朕,朕拜而尽爵,慈颜益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