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筑就史氏文化研究新高地

时间:2017-03-20 20:01来源:未知 作者:史洪桥 点击:
21世纪以来,史氏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史氏文化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史氏寻根找到了新的科学路经,为检验史氏纸谱和石谱的真实性找到了科学的方法,为史氏血谱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遵循……
      21世纪以来,史氏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史氏文化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史氏寻根找到了新的科学路经,为检验史氏纸谱和石谱的真实性找到了科学的方法,为史氏血谱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遵循,史氏文化研究进入了新时期。
      一、史氏文化研究工作回顾
      一是建立了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研究平台,为史氏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阳泉史英豪先生率先于2005年创建“史氏春秋”网站,为史氏文化的研究搭建了第一个信息平台,之后溧阳建立了“史氏家园”网站,各地相继建立了史氏QQ群、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平台刊载了内容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谱牒、名人传记、会议成果、新闻报道等,使史氏文化得以快速传播。二是成立了研究会、宗亲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为史氏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2002年宁波首次召开四明史氏文化研讨会、交流《四明史氏》,2005年成立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山西阳泉史氏研究中心,2006年宁波再次举办史氏文化研讨会、成立“东钱湖史氏文化研究会”,2011年成立福建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泉州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2012年起海南、河南、镇阳成立研究会,2014年成立中华史姓研究会,之后北京、贵州、湖南等地许多市(县)也陆续成立了史姓研究会、宗亲会、联谊会,推动了史氏文化研究工作向前发展。三是研究活动取得了许多成果。2001年史美露女士出版《四明史氏》,2002年史美珩先生出版《中华姓氏谱.史》,2005年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史福田等人所著《史氏千秋》,2006年史美露女士出版《南宋四明史氏》,2007年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史氏现代优秀人物选》(第一辑),2009年出版史健生先生所著《史氏历史名人选》,2010年出版史美珩先生的《是奸相还是能臣》,特别是2012年之后史定华先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史姓的遗传标记》《中华史姓血缘谱》《重构家族血缘树》《一个千年望族的血缘关系与传承》等研究成果,开启了血谱研究的新征程。谱牒方面:2003年溧阳史福田等主编《溧阳史氏宗谱》,史淑杰和史建民编撰《史氏宗族概论》,贵州2007年编写了全省统谱《贵州史氏族谱》,之后山西、河南以及全国许多地方陆续整理、修撰宗谱200多部。虽然相当一部分谱牒延续了以往谱牒中世系接续等方面的一些错误,质量上存在着一些瑕疵,但是从总体上看瑕不掩瑜,成果丰硕。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修建坟墓、祭祀先祖、捐资助学、书画展览、访亲联谊、血缘检测等活动。四是史氏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完会倡导,国内的许多史氏企业家、史姓人捐资献力,帮助溧阳史氏建设恢复了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溧阳侯祠——江南史氏第一大庙;福建暨泉州史氏文化研究会倡导,并得到海内外史氏企业家和史姓人捐资帮助兴建了世界史氏文化园,开辟了新的史氏文化阵地;河南光山、偃师等地陆续建设恢复了史氏宗祠。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史氏文化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人才缺乏。许多人怀有了解史氏文化、促进史氏文化发展的浓厚的兴趣,并身体力行、捐资献力,为史氏文化繁荣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相对缺乏,多数人对史氏历史缺乏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理论功底不够深、研究能力不够强。二是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多、取得的成果不少、但史姓知道的还是不太多。三不少史姓人不愿面对并纠正家谱中的错误根据国内300余名史姓到上海复旦大学、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等机构做DNA检测的结果证实:史姓是多民族多来源的,许多史姓宗谱所记录出自溧阳的祖源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相当一部份史姓原来的世系接续存在移花接木的错误,背离了史以传信、远近昭穆、不容紊乱的古训。但相关支系有的人对家谱中的错乱抱着听之任之、将错就错的态度;有的人接受不了科学的检测结论,思想转不过弯,认为是不是检测搞错了,没有勇气纠正;有的人认为DNA检测是歪理邪说,不愿改正、不敢纠错、不惜泼墨撰文批判;有的人对因各种各样特殊原因形成的错误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还在继续以错误的谱系为依据编撰家谱,进一步扩大错误的影响、以讹传讹;有的人重新修订是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有的人甚至口出秽言、恶毒攻击那些倡导科学认识家史、编撰宗谱、勇于自我革新的人,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史氏文化研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将分子生物学引入史氏文化研究是科学的,应以此确定史氏遗传标记,为各个史氏分支寻根提供帮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姓氏存在异姓过继、随母姓、随娘改嫁变姓、仆人跟随主人姓等许多特殊情况,不能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史氏文化,应以史氏各支纸谱、碑谱为依据研究史氏文化,这就使史氏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严重分歧。对于这些问题,都应认真研完并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推进史氏文化研究的建议
       第一、做好纸谱石谱血谱的结合,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史氏文化研究应当把纸谱、石谱、血谱结合起来,不可偏执。凡纸谱、石谱记载的源流世系与DNA检测结果一致的,不可否定,应继续坚持;凡纸谱、石谱记述的源流世系与DN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则应以DNA检测结果为准,修正纸谱和石谱的记载。二是要利用“史氏春秋”网站、各地的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平台广泛地、细致地、深入浅出地宣传分子生物学这一遗传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让更多的史姓人了解、认知、相信、接受这一科学的理论。如果史姓人更多地相信科学了,也就不会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也就不会再去认别人家的祖先作为自己的祖先。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进一步统一史姓人的思想认识,凝聚起大家愿意用科学方法检验本族基因的共识,为《中华史氏谱》的修撰创造条件。
      第二、建立Y染色体(DNA)检测基金,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史姓人检测提供支助,同时建立起史姓遗传基因数据库,为史姓人开展血缘寻根铺设一条新路。姓氏是家族血缘相续的标志,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古代记载着不同起源的史氏渊源、发展以及生生不息等各方面信息的文献就是宗谱。有了宗谱就可以知道各个人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就可以明世系、睦宗亲,了解先人业绩,激励后人奋进。正因为如此,先人才对宗谱十分重视,以致于宗谱因各种原因失遗后,哪怕误续也要尽快修撰一部宗谱出来,让自己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对于史姓先人修谱的这种良苦用心应予理解。然而,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华史姓研究会需要倡议史氏的企业家或收入较高的史姓人员捐资建立“Y染色体(DNA)检测基金”,为更多贫困的失落了祖根的史姓人提供检测的支助、帮助他们搞清楚遗传标记。同时,中华史姓研究会应根据己取得的检测数据,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的有关成果,编制出“史姓遗传基因图谱”为史姓人找到真正的根、续上正确的谱、祭祀真正的祖宗提供帮助,不要让他们再凭记忆、凭口传续谱认祖。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做DNA测试的己有300多史姓人,应分别Y染色体17STR单倍群,列出居住地、共祖年代、确知始祖,以及中通量测试或点射的最终突变结果等,初步建立起中华史氏遗传数据库,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还没有找到近支、没有找到祖源的人去做测试,然后对比数据库,找到与自己血缘关系相近的支系,再慢慢寻找祖根。当然,在列出各种类型的遗传标记时,不宜列出具体测试人的名字,只列出居住地即可,具体命名可用省+县+村(或街道、社区)+姓氏,比如F948+遗传标记史氏有:“江苏宜兴东岸里史氏”、“贵州七星关五十亩史氏”等。中华史氏遗传基因数据库可以用表格形式列出,然后加上一个关键词公布于史氏春秋网上,这样各地有寻根愿望的史氏就会去测试、去寻找、去比对。现在己进入大数数时代,以前找不到的史料,如今只要在网站输入关键词,就基本上可以找到,利用大数据寻根方兴未艾,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是一种大趋势,因此建好史氏遗传基因数据库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 不满足现有的测试数据,继续组织各地有意愿的史姓人作Y染色体(DNA)检测,让更多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服人。目前国内己作Y染色体(DNA)检测的史姓人有20余个省(市)的300多人,从地域上看,仅为全国省份的2/3,从人数上看,仅占全国300多万史姓的万分之一,而且这当中的许多人还是同一家族,按每一个史氏聚居地遗传标记相同的人数平均300人估算,检测比例还只有3%,这就意味着97%的支系还无人检测。因此,应动员更多未作过检测的史氏支系参加检测、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撑。所谓大数据就是指海量的信息,数据越大价值就越高。
      第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以往家谱进行分析、鉴别,逐步改正家谱中存在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指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鞭策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每个研究历史的人应坚持的科学态度,也是史化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的历史观。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往家谱中的错误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错误形成己久,改正错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史记》中记述的“夏商周三代世系表”的错误,2000多年来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并进行过较充分的论证,但错误至今仍未彻底改正,原因还是多数人相信其是“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宋朝以来对史弥远的不公正的评价,虽有史美珩先生撰文进行了论证,但知道的人还是很少,要得到广泛认可,亦还需假以时日。
      第五、团结引领史氏文化研究工作者,把研究工作推向新高地。一要团结引领史氏文化研究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事关史姓兴衰、事关史姓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引领研究者深入学习了解史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保持对史氏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史氏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史氏、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具有鲜明特色、史姓风格的研究作品。二要团结引领史氏文化研究工作者勇于创新。要引领史姓文化工作者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研究全过程,不断提高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三要团结引领史氏文化研究工作者坚守研究理想。文化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我们要加强研究会文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引领研究人员自觉担负文化使命和责任,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努力成为良好史氏家风的引领者。四要通过文化纽带,增强史氏凝聚力。历史上之所以不同血缘、不同种族的人选择以“史”为姓,就是因为“史”以“直弓如矢”著称、是正直的象征。自从50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的后人首次以“史”为姓起,后来许多人选择了以“史”为姓,史姓就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进步、同步壮大,使史姓如今排在了全国姓氏的第80位,相较于全国上千姓氏而言亦属大姓了,因此史姓人应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能因为血缘、民族不同而相互讥讽、相互挖苦,更不能妄自匪薄,而要相互尊重、加强团结、珍惜缘份,弘扬先人选择有“正直”含义的“史”字为姓的价值理念。因为血缘不同的不只是史姓,就连大众普遍认为血缘较纯的孔氏家族的后裔也不是同一血缘、同一种族所组成,对此史姓人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一个民族、一个家族没有融合、没有文化自信则难以发展壮大,也走不远。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沧桑而未衰,历经劫难而未亡,就是因为有了民族的融合、有了5000年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同理,史氏要想发展壮大、走得更远,也必须有一种史氏文化的自信,也必须团结不分离。1851年起,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对江南地区进行了大肆屠戮,江南大量史姓无辜被杀,可谓浩劫空前,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不值得同情、不值得惋惜,但太平天国各王之间互相猜忌、互相残杀、不团结的巨大内耗导致其最终惨败的深刻教训却是值得史姓人认真吸取的。史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这是其他许多姓氏所不具备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的史姓人更应该相互理解包容、求大同求小异,更应该相互尊重、合力同心,而不应相互贬损、甚至恶语中伤;更应该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锻炼自己。”(习近平2017年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同理,中华史氏要兴旺要强盛,所有史姓人也必须不谋私利,也必须树立自我革命的勇气,承认并纠正以往家谱中的错误。当前,中华史姓研究会应将自身的宗旨、目标、任务、所做的有益于史姓的事通过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作进一步的宣传,让更多的史姓人了解中华史姓研究会。中华史姓研究会在史氏文化研究方面要起主导、引领作用,要为发扬光大史氏文化,增强史氏文化自信,在史氏文化研究中走前头、作表率。
      第六、深化史氏文化研究工作,切实加强中华史姓研究会建设。一要创新联络协调研究的方式,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扩大覆盖面。要做到哪里有史姓宗亲会、联谊会、研究会,工作就指导到哪里、做到哪里。要有意识地动员和吸收优秀的史姓人才入会,邀请一些年轻人参加研究工作,培养年轻人的爱好,让一些年轻的高素质的史姓青年加入研究团队,提升研究会整体水平,使研究团队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使研究工作可持续,并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研究会”工作模式,创建网上工作研究管理平台,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合力建设温馨的网上史姓研究家园。二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中华史姓研究会引导力。要明确研究定位,发挥中华史姓研究会在行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应将全国史氏定位为“中华史氏”,逐步形成史姓人的共识。唱响中华史氏,用中华史氏来定位全国史氏,有利于解决以往用“溧阳史氏”来定位全国史氏存在的以偏概全的问题,时下相当多的史姓人都有一种潜意识,那就是“天下史氏出溧阳”,一旦你有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人与你争论、与你产生矛盾,这就是定位不准确造成的。溧阳史氏只是中华史氏中的一支,和个别史氏支系虽有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但不是对全国史氏支系都有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中华史氏的外延比溧阳史氏广,可以包涵全部史氏支系,用中华史氏定位全国史氏后,各支史氏在写本支历史时就可以单独叙述自己的源头、自己的基因、自己的族别,而不再受同一个始祖、同一个民族的影响。同时,用中华史氏定位全国史氏后,全国史氏谱也应定位为“中华史氏谱”,这个中华史氏谱可以按照目前检测到的十余种史氏遗传标记分别列出篇章进行修撰,比如:遗传标记O1、O2、N、C2等都可以单独列为一“篇”,同一遗传标记下有突变的又可列“章”或“节”等,以此开创全国“姓氏+基因”修谱的先河。要积极开展维权工作,以名誉权、著作权等基本权利为重点,完善建立侵权纠纷调解机制、权益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和诉求表达处理机制,努力维护研究人员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中华史姓研究会影响力。三要强化真诚服务的情感沟通,建设史姓人的温馨之家。坚持把服务史姓作为工作生命线,注重情感沟通,做到待人以亲、助人以诚,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把史姓人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史姓人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推动研究工作呈现繁荣景象。
       总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史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来源多民族的姓氏。史姓人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写下过光辉的篇章,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下还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的努力,史姓才无愧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一员。同一姓氏、宗族之人不可能都是同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史姓人、看待史氏家谱。历史上形成的家谱,真假杂存,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要坚持辨证法,不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对于史氏家谱中对的东西要坚持,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否定;对于史氏家谱中错的东西,亦不要掩盖,文过饰非,而是要积极改正。
                .     2017年3月15日
 
(责任编辑:春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