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杂文 >

老油坊

时间:2013-02-08 08:51来源:春秋 作者:史生魁 点击:
老油坊
昨天(2013年1月19日)到超市买油,可看了半天心里越没有底。售货员不停介绍着什么品牌、什么价位的油如何的好,还特地讲:“有的原料虽是转基因,但油不是转基因”。这越发让我不知所云,因为大多数的油原料是转基因,那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也是转基因吗!?这如同几千年前白马非马的故事一样,我听了笑笑。美国等西方国家比照不同肤色人群,将生产出来的适合黄种人、棕色人群的转基因农产品,大量销往这些国家或是在这些国家由他们的企业主去种植。他们确定出13个国家的人口为被消灭国。也就是说用不了多少年这些国家的人群没有传宗接代的了。而这些国家的资源就成为他们轻而易举得到的物质,大量消费。巴西是生产转基因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大国之一,现在全球有29个国家生产转基因农作物,约有1.69万公顷,而美国就占45%。巴西16岁到50岁的育龄妇女中有40%的人已经不能生育。转基因有害或是无害论的争论还没有停止。我国卫生部明令禁止生产转基因产品。
经仔细了解才发现:凡是5升一瓶的油,如果售价在90元以下大多是转基因原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国内著名某品牌,多数花生油、大豆油却是:“原料为转基因”。看着满货架的各种包装的食用油,我想起以前见过的油坊。那味道、那情景、那振奋人心的劳动号子……看起来很落后、很简陋的生产,实际上那样的油食用最安全,可生活充满现代气息的人们,在大道、高楼、如云的汽车城市里,早与这样的油毫无联系。
专门制油的地方叫油坊,负责管油坊的人叫油主,油主负责接受客人的油籽来料加工,收钱,安排生产。招来参加生产制油的员工叫油保厮。由于油坊到处是油渍,给人感觉就连地面的土里也能捏出几分油来,空气中是油的漂香。做工的青壮年人们,大多穿着破旧的衣服,浑身上下,充满了油渍。到回家时再换上干净的衣服,因为接触制油的全过程手和脸却白白净净。
这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老工艺——物理压榨制油法。在明代徐霞客的《天工开物》中也有介绍。与老水磨一样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按现在的说法是原生态、无污染的最佳生产方式。
我随后在网上寻找油坊的图片,可惜没有找到以前那样的油坊
相片。闻道老油坊网,倒是介绍的是陕西的著名品牌闻道老油坊,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菜籽油的情景。有兴趣的可以参考看看,只是这个老油房与我提到的老油房,无论是大小还是干净、产量等要小得多。
《华商报》介绍的秦岭山下的百年老油坊,据说这根用来压榨菜籽油的大梁,有120来年了。
    我在这里提到的油坊主要工艺与上述相片差不多,只是压榨用的大梁,叫油梁很粗大,最小一头也有这般粗。虽说油坊里到处油油的,但生产环境要宽敞、明亮,也很干净。
2008年01月16日《西安晚报》介绍过长安区沣峪口村百年老油坊改造情况。
我看到过的油坊是一处北边有一座油房,东边有一座油坊,二个大油坊之间虽属不同的单位但二个油坊相联,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南边没有围墙,只有二间小平房,当仓库。房后种着一些杨树,东边后墙外也有一片白杨树。北边墙外30多米处就是一条大河。房屋外型与图4这个院落相近,也是人字形房。每个油坊里边有一个蓝球场大小。
油坊里面主要有:进门左手是一口巨大的锅,直径在1.2米以上,深有4、50公分。连着锅台的是一个大板炕,也就是用木板作炕面。用煮菜籽的火烧热炕头,炕是油工们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可以并排躺下4、5个男子汉。屋子前后宽有7、8米,左右长约近20米。与一般的大房屋不一样的是很高,有约二层楼高。右手边是堆放菜籽的地方,还有已经榨油以后的油砣——俗话叫麻渣。进门后让人惊叹的是一眼看到的巨大油梁。用一根整个的、几百年的胡杨树做成的巨大撬杠,也就是用来压榨的主要设施。我听当时的生产队长介绍过,当年先建好房屋框架,上好屋顶。曾组织几十号强劳力,用二天时间才把这根大树,移进榨油位置,然后,再砌上墙。这根油梁,长约15、6米。根部很粗大,直径在1.5、6米左右,根部长也有4、5米。细的一头,直径也有6、70公分。这还不算令人震撼的,在这胡杨树根部的上方,还有石笼,是用来压这根大油梁的。在离地面2米多高处开始,直到屋顶建有一个大大的木栏。里边放满了二三十斤重的石块(可参考图2看看)。听参加过建油坊的人介绍,总重不下20来吨,用3匹马拉的大车,20多个劳动力,拉运了一个星期,总共30多车。而这根大大的油梁至少重也有6、7千斤。用万斤之力来榨油,一点也不过分。
    图2和图3,都可以看到油梁和石笼,只是图2用4条青砖柱代替了4根大木柱。上面虽然也有石笼,下面支点部位正是压力最大、压油的地方。但图2上压榨油的工作可以由一、二个青壮年来操作,所压的油砣也很小。我说的这个老油坊压油后的油渣砣,重有3、400斤,出完油后变得非常坚硬,一个人是搬不动的。
但这些相片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老式油坊的情况,也许我没说明白但大家却能看明白。
榨油,是先把菜籽在磨碾上磨细,再拿来放在大锅上蒸熟。因为锅大,放的菜籽多,要上锅蒸2、3个小时。锅外面还用一个很大的围拢围住,再盖上两半的大木锅盖,上面再压上重物。外面雪花飞舞,屋子里热气腾腾,很暖和。
通常是每天的上半天磨菜籽,中午上锅蒸,下午开始起锅装捆、上压。起锅时也很是壮观,几个人都很兴奋地忙碌起来。有的人撤火,有的人在搬锅盖,有的人在准备钢圈(厚近6、7毫米,宽近10公分),用锣丝接成一个整圈,这个圈直径有1米2、3,决定着油砣的大小。先是用4块各边宽10公分、高20公分的木块,在其中的一面砍出同样的直角缺口。在离大油梁不远处的平地上,分成4个方向放好,再把大钢圈放在这4个大木块的缺口处,放稳当。然后,铺上分成4边带环的绳子。绳上面铺上二层旧麻袋片,由负责铲油籽的2个男子汉用一个很大的钢铲,紧张地将热气腾腾的出锅的菜籽,铲入这个钢圈里。因下面高于地面10多公分,上面还要高于钢圈10多公分,再把麻袋片包上去,用一公分粗的麻绳捆绑结实。移到油梁下面支点部位。每次榨油都是用二块油包,所以第二块油包不仅移位多一点,还要想法一下抬到第一个油包上面。这可是个力气活,要有4、5个青壮劳力才行。
在上油包的时候,胡杨根部自然抬起来,因细的一头长,重过根部,只要放下细的一头,胡杨树的根部就抬了起来。还要用一根5、60公分粗的木头,顶在支点部位,以防意外发生。从图3看压油的根部也只和胡杨树细的一头差不多大小,油梁很脏,与我说的这个巨大油梁光滑、干净、粗大,相差很多。
把油包放好以后,最为紧张危险的时候到了,只见油主(管油坊的老板)喊来3、4个最有力的男子汉,分两边坐在地面上,双腿平伸向前,相互踩住对方的脚。胡杨树细的一头,有一条一寸粗的大麻绳捆扎,绳的另一头通过上方的木滑轮,再绑到胡杨树尾部,在地面胡杨树的中间位置,有个带双把手的大辘轳,其中,一根把手上捆绑着绳子的另一头。他们要合力将绳子一点点缭绕在这个辘轳上,使胡杨细的另一头慢慢抬起来。直到离地面有2米多高。
所以,在开始压榨时没有人敢大意。为了安全也早有人把支大胡杨树的木柱向胡杨树细的一头向后移几步,以防坐地拉辘轳的人,手一松胡杨尾部突然落地,这时辘轳高速倒转,伤到人的腿或裆部。这样的事听说很早以前有发生过,所以,正在使辘轳的人更没有敢分心。
另外2个人,一人站在高处将接过来的大木楔子,长有1米7、8,厚有1、20公分,宽有20多公分的木块,一一放进胡杨树根部上方的卡槽里,直到放进最后一块大木楔。这时,整个胡杨树的重量全压在了油包上,一股股菜籽油先是从油包浸出来,形成一道道长线流向四面八方。但在周围有一道10公分左右的槽,出来的油从四面八方流到埋在地下的油缸里。这时整个屋子里都是一股油的青香味,油缸里发出油流进去的声音哗哗响。人们这才轻松地笑笑,通常这时开始吃饭。边吃饭,边看着油缸,边说着笑话,劳动收获的喜悦心情,油然而生。
不过,随着压榨,巨大的胡杨和许多木材发出的声音,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习惯了这些声响,是有点让人感到怕怕的。特别是晚上要睡在这里,夜间不时听到吱吱的声响,不了解的人是睡不实的。
在油坊也不是天天去上班,因为来榨油的人有个人的,也有单位的。客人常换,但油主不换,照常天天到油坊管事。在油坊点灯用油,做饭用的油更不用说了,炸油饼是一种不错的食物,但现在的人不大吃了,怕上火。
用油渣喂马、牛是很不错的饲料。先煮沸在锅里,再取出来凉好,填加点小麦肤皮。有道是马无夜草不肥,马和牛都很喜欢吃这东西。也不知是何原因,用煮油渣的热汤洗手会很白净。
人类发展,工业革命只有300年,却使用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在8000年前地球上有50%的绿化面积,而现在只有7%的绿化面积。许多资源已经枯竭,而污染更使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雪上加霜,让人类的生存状况难以为继。2013年的1月14至17号,全国许多地区的PM2.5污染指数使观测表爆表。也就是只有最高500数值的表,实际上的污染指数最高的竞达到了900!就连一向环境优美的济南市成为全国首个污染城市。欧洲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保,按他们的标准有20的PM2.5就算是对人体有害了,我国标准是65,印度是60。欧洲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30多万人,我们的空气如此不知有多少人在物质丰富、空气很糟糕的环境中消失。
所以,我想到了生态,想到了老油坊。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