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史氏春秋网!

史氏春秋网 研究史氏历史和史家族谱的专业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 >

洛阳偃师史家湾史氏宗系考

时间:2014-01-27 21:35来源:春秋 作者:史龙身 点击:
史贻青前往排查、收纳各省史姓。[4]由于当时这些真定的史姓人也只能把祖先说到史伦,所以史贻青便顺手“移花接木”地把史伦接到史拱下边。直到后来“史氏庆源之碑”的出土,才知道真定的史伦有单独的世系,非溧阳史拱之后。现在才知道,溧阳史拱之后则另有其


       姓来之于姬姓,姬姓是中国的重要姓氏之一,是派生姓氏最多的姓氏。从姬姓黄帝派生出1200多个姓氏,构成中华姓氏的主流。姬姓是黄帝嫡传姓氏。《说文解字•十二下•女》、《广韵•之》、《姓解》记载相同:“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通志•二七•以姓为氏》记载:“姬,姓也。帝喾生姬水,因以为姓。裔孙周文王。三十余世至赧王。子孙号姬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七之》记载(节录):“姬,姓。黄帝生于姬水,以水为姓。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是为帝喾。”(实际上,这些都是后人认识上的错觉,应该是居住在前,水名在后。例如姬水,是姓姬的部落在此地居住久了,大家就把附近的河流叫姬水。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大部落头头先把河流分封给姬氏管理者,然后他们的部落就迁移、聚居到河流附近。)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柱下史官,以官为姓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晚期。当时是女人的天下,所以最古老的姓都有女字旁。姓的最后演化由父系社会逐步接替。姬是母系社会中搞管理的家族部落(“臣”是管理的意思),后来他们主要聚集地的河流也叫姬水。姜姓人是牧羊的家族部落,他们的聚集地在姜水。由于他们熟悉水文气象,也熟悉植物的生长规律,所以他们容易走向种植为主的农业和发现中药并形成中医。炎帝神农氏就是他们的代表。姒姓人是最讲品德的家族部落,深得其他家族部落的信任,大禹就是他们的代表。
      史姓就起源于这个时代。黄帝姬姓,要搞管理,随着部落的发展扩大,单凭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需要,这就促成姓姬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无疑这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仓颉的发祥地是陕西白水。发祥地是其最早活动的区域。但其人是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他的后期活动也主要在此附近一带。他去世后葬于故乡,后人于是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与庙。仓颉陵在梁村乡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由于仓颉创造了文字被史书称为“史皇氏”。当时的姓和氏是分立的。有姓的人是头面人物,他的分支很多,都称作氏。过了很多代以后,才姓氏合一,姓也开始稳定延续下来。仓颉之后,衍生了史氏、仓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史氏辈份排名也比孔氏(1232年始)早150年,比诸葛氏(1312年始)早230年。所以仓颉是史姓人的最早祖先。仓颉是公元前24世纪黄帝时代的人,到现在应该至少有176代人。
     史佚之父伯邑考是周文王之长子,当姓姬。由于伯邑考是史官,从此以官为姓,他的儿子史佚就成了史姓的远祖。就是说,史佚(公元前11世纪的人)到现在,也至少有124代人了。
 
 
            
二 史氏近祖——史家湾应属于真定世系
   
     根据河南偃师史家湾家谱的记载,史家湾史氏属于真定史氏世家族谱一世祖史伦的后代(从杞县抄谱的最大理由是对史伦到史梓的认可应无疑。现在看来,此举实际也是对家族归源的一大贡献),因此史家湾应属于真定世系。但是,在抄回的旧谱上,史伦的父亲是溧阳世系的史拱。[1] 史拱(溧阳22世)是武后时代(公元684-690)的人,而史伦出生在辽末的1101年,相距400年还多,应该有16代人的差距。是不是从杞县抄谱时弄错了?结论是否定的。这个错误是岳村那里流传下来的。岳村史氏当属史天安次子史枢的支裔。那里的家谱《盂县抄本》记载史伦是“生于唐建中元年(780 年) 十二月十七日, 殁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 年) 二月初七日, 享年八十岁”。[2]《盂县抄本》开始把史拱、史伦相连,置于唐代。实际上,伦祖的生卒年份是公元1101年—公元1170年。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 ,史秉直临终前拒绝吃药,认为祖父(即史伦)、父亲史成珪都只活到70岁,他也应该活这个年龄。[3]《盂县抄本》的错误源头在史夔。史夔, 江苏溧阳人, 康熙廿一年进士, 官至詹事(正三品)。其推立西汉史恭为第一代,,以其家(溧阳四明) 为正宗, 颁布建修史姓天下大全宗谱的通告, 以俾其侄子史贻青前往排查、收纳各省史姓。[4]由于当时这些真定的史姓人也只能把祖先说到史伦,所以史贻青便顺手“移花接木”地把史伦接到史拱下边。直到后来“史氏庆源之碑”的出土,才知道真定的史伦有单独的世系,非溧阳史拱之后。现在才知道,溧阳史拱之后则另有其人,史宏禄先生在江苏金坛发现了史拱之后裔,到现在还有非常完整的祖谱世系。[5]史氏庆源之碑记载了史伦之前的世系,已与溧阳世系大相径庭。史贻青是1714年到真定,推测公元680年史拱从溧阳迁到真定,所以那里的史姓人口会是史拱的后人。而实际那里的史姓人口是在1220年从永清迁去的,来源不是溧阳。再者,公元680年到公元1220年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人口变化会很大的。史贻青合谱之后63年才挖出了史氏庆源之碑。针对碑文和各种史料对史拱伦的记载(铁的证据),各种祖谱也设法弥补,例如溧阳世系的人把史伦比照史师仲的世系处理(34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孟繁峰先生对岳村各谱及真定人物史料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也认可《残谱》卷四《外省史氏注》所说的“溧阳四明师仲为恭祖之三十八世裔”(即溧阳34世)与史拱伦同世;[6]《丰县史氏通谱》也认为“伦为拱祖十三世孙”,也应该“与四明三十四世师仲为同族兄弟”,这些推断是按史伦(1101年生)的年龄比照推断的,说史伦相当于史师仲(1082年生)的辈分,现在看来只能说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同是史家家族无疑,然不是血缘兄弟)。就是这样比对,《丰县史氏通谱》也感到有许多空档:“上至德良祖其间七世名讳不详”。[7] 之所以会产生五花八门的补救结果,就是因为雍正间史夔发动史姓排谱的缘故。当时这种补救改动是否有确实可靠的依据,今已无从得知,但自此岳村史氏的世次,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搞清这一点,读谱则不至于混乱。实际上,真定世系的祖先历代都非常强调要以伦祖为一世。公元1299年曹倪奉命作序的《永清史氏世系家谱》家谱是最早的真定世系家谱,明代1458年(天顺2年)史昭(真定20世)作序的真定世系家谱等,都历历告戒后人“我始祖讳伦”!
      至于真定世系史伦以前的祖先,史氏庆源之碑追溯到史佚(即史逸),然后是唐朝史太师。史佚是溧阳碑记和真定碑记的共同祖先无疑。但唐朝史太师则不在溧阳世系之内。据史忠勇等人考证,最符合史太师历史条件的就是史元忠。[8]根据唐朝史料,唐五代史上真正封为太师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史彦超,他死于对契丹的战争,后人留于辽绝不可能;另一个是史懿,这个人做过幽州刺史,长期在河北任节度使一类的军职,他死于后周,比史彦超早一些,死时任泾帅,远在北地,但他自已的府坻在洛阳,家属应在洛阳。其他在河北做过节度使一级史姓大员的还有几位,只不过这些人都没有在幽州任过职,单单把家属留在幽州的可能性不存在(那里是边境乱地)。而史元忠不管是现在还是当时断代都是唐朝人。而且史元忠是幽州本地人,史元忠任幽州节度使前就任节度使府牙将,这是个当时能左右政局的军职。并且不只史元忠一人,他叔伯、兄弟、子侄多人在幽州任各种职务。可以看出史元忠家族当时就是幽州地区一个豪门大族,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在当时都居于要职,就是在史元忠本人被杀后,史家其他人还一度占居要职。再者,史元忠不仅仅是一个节度使,他还兼职司徒、司空这样的职务,而司徒、司空、司马号称“三公”,是朝中最高的职务,所以史元忠在当时的社会及家族中是有深刻影响力的人物。况且在辽代节度使一般称做太师。(史元忠的父亲史思礼在唐朝也是个有巨大影响的人物。)[9] 有人曾考虑史元忠与溧阳世系17世的史万岁、史育同时代的人。实际不是一个时代,而且相差甚远。隋时的史万岁(550—600)。《隋书》、《旧唐书》及《山西通志》均载:“万岁父静,周(指557—581年间的北朝后周)沧州剌史,曾跟从周武帝平齐,战殁,追封太平县公,万岁袭父爵。开皇中万岁以功复封。万岁子怀义”。 史万岁是隋朝名将,生于550年,死于600年。而《资治通鉴》1717页记载史元忠834年军乱作留后,835年作节度使,6年后的841年被杀害。是史万岁死后160年的事情,他们之间相差6代人。所以史元忠应该是与溧阳世系23世的史廉、史有则、史谋同代(史拱是22代)。那么唐朝史太师的后代辽朝的史善利则是相当于溧阳世系24世或更晚的人。史善利的后代史渊的辈分应该对应溧阳世系27世或者更晚点。由于史善利是辽静江节度使,史料很多,而溧阳世系中毫无记载,这就不能不说真定世系是与溧阳世系不相同的另一支史氏家族。至于渊,溧阳世系12世是渊,但善利的后代中的渊,前已述及,是相当于溧阳世系27世或以后的人,显然不是一个人。因此,真定世系是独立于溧阳世系之外的一个史氏分支无疑。由于史元忠自己记载他是杜陵人,那么和同是杜陵人的史崇、史万岁(这两个均为京兆世系)祖上应该不是很远的族系。但到底他们祖上有多远有多近,也就是说真定世系与溧阳世系到底有多远多近,还有待于后人的深入研究。至于怀疑史元忠是粟特人,是一种误判。杜陵人虽然不只是一个分支,都是汉族之后。[10]

梓到仲良的世系联系
     
      由于史家湾家谱是从杞县抄来的,当时也缺乏考证的时间和条件,照搬回来已属不易。现在发现在断代上有很大的问题:史梓(1240年前后出生)到史仲良(1320年前后出生)才80年左右的时间,中间出现了14代人,5年多出一代人,显然是错误的。80年左右最多为3代人。那么多出来的11代人应该都有谁?这11代人是怎么进到祖宗世系的?对这11代人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对今天的人来说都是空前的难题。这11代人是怎么进到祖宗世系可以暂且不论,对这11代人应该怎么处理也是后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多出来的11代人应该都有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元史、元代大人物的传记、手札、作品、野史,不得已把清朝各种史料也查个遍,利用全国各地我的学生的力量,把得到的有关家谱资料、地方史志也翻阅了很多。发现问题不少。由于元代官吏信奉五行相生的世代排序,所以据此及地方史志资料基本可以理清其中的真伪,现述于后。(五行相生的世代排序是:水命—木命—火命—土命—金命—水命……只有生辰八字与上代犯克时才由明变为暗。)
史天泽(明水,1202—1275)—史梓(明木)—史良卿(是老五杞的后代,疑为误植)—史洤(明水,查无此人,也疑为误植)—史秉义(暗木,查无此人,疑为误植)—史云孙(暗水,无此人)—史质之(暗木,疑为误植)—史辉(明火,无此人,疑为误植)—史嵩(暗土,查无此人)—史廉(暗金,查无此人)—史唯贤(暗金,有的谱本中记为惟贤,“史氏谱系四言族字”中也记为惟贤,当属暗火。但没有查到这个人)—史政(暗木,查无此人)—史鸿(明水,查无此人)—史祯(祯为吉庆,按五色属红,为暗火)—史瑞之(瑞为玉,玉为暗土。有的地方记为史端之,端亦为暗土)—史钶(明金)—史仲良(暗水,1320年前后出生)。
     例如,史洤是溧阳29世,家谱记载他作过宁国府太守,地方志里查不到。实际上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改宁国府为宁国路总管府(治在宣州)。宁国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头头是很大的官,而绝对不会是太守;史云孙,是溧阳31世,家谱记载他作过兰陵县令,元初时即撤销兰陵县,原县境分属峄州和沂州临沂县。明清两代县境分属沂州府兰山县、郯城县、费县、峄县。鸦片战争以后,县境分属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兰陵地区为兰山(民国时期更名临沂县)的西南乡。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在这些存在过的县志里也都没有查到他;史辉,是溧阳33世,家谱记载他作过豫章太守。查的结果,在隋史中发现开皇中改南昌县为豫章县(现南昌市区),属洪州。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讳,将豫章县改称钟陵县。元代就没豫章这个编制。
     因此,恰巧史梓之后的11代人是在删除之列。史梓之后就是史惟贤(或祯祖),史瑞之,史钶,史仲良。对史仲良来说,这与记忆习惯也符合,一般曾祖父以下容易记忆准确。
    前已述及,史伦在旧家谱中直接对接溧阳22世拱祖是错误的。与旧家谱相比,就是把伦祖的比照世系从溧阳23世移到溧阳34世,后移了11世。这样,溧阳世系—33=真定世系的公式就成立了,换算起来非常方便。例如我原是溧阳61世,61—33=28,我就是真定28世孙。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史仲良是从哪里迁到偃师的?旧谱说是从赵州迁来的。但从其他各谱的记载,史梓任沣州同知(沣州是现在的渭南一带,同知为4品),他的子孙在现在的西安到渭南一带分布(合阳县最集中),现有的史料记载,梓祖后裔外徙的去向是韩城与平顶山,从没有言及回归赵州或真定(一般族人都强调发展,“好马不吃回头草”),如果不是作官,不可能从陕西再跑回河北。而且说是“廉之次子”,从真定又到赵州。这些在时间上也来不及。那么,巧的是这11代人是连续的,这就引起我们的另一种思考。那就是史贻青在1714年合谱时,由于把史伦错误地顶到唐代,后边存世的子孙与溧阳世系的子孙差代太多,不得已作了“技术上的处理”,把一批赵州史姓人物植入史梓之后,这就包括了史惟贤祖。应该说,他们这样处理是很巧妙的,不易识别。如果不是从时间整体上发现问题,又一个一个地查,是很难再复原这一节谱系的。在这里提出只是存疑,供后世继续考查。
     至于如何处理被分离出的11代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单独存置,以备后人深入研究之用。特别旧谱提及的史惟贤,旧谱说是“廉次子,由真定徙赵州”,成了赵州的始祖。舍之不忍,但留下又查不到证据。史梓是四品大员,家族管理是严格的,而且家在沣州,史惟贤必须先从沣州迁到真定,再从真定迁到赵州。上已述及,那么短暂的时间,又不是居官赴任,所以这样的连续迁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么史惟贤属于别的真定分支,不太可能是史梓的后裔;要么是由于居官或别的特殊原因直接由沣州迁到赵州(这种情况下他的真定来历是误记,因为真定是老家,也说得过去,但说史惟贤是“廉次子”肯定不可能)。由于族人传下来明代史家湾有碑文记载是从赵州来的,这样的话把史祯去掉换为史惟贤,也是顺理成章、大体说得通的事情。这样,传续关系便成为:
     史天泽(明水,1202—1275)—史梓(明木)—史惟贤(暗火)—史瑞之(瑞为玉,暗土)—史钶(明金)—史仲良(暗水,1320年前后出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很符合五行相生顺序的。
但新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前辈人作技术处理时独独把惟贤插在这11代人中间呢?是增加他们的技术处理的可信度?那样做确实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不是按五行相生的原则分析他们,就很难识别他们的真伪了。这是到现在为止研究的成果。根据现在的资料,也只能这样处理了。

几个历史衔接的原则

(一)家祠中楼之“溧阳世第”额牌直接换为“真定世第”或“真定世系”。
(二)史伦之后一律按真定世系排辈。
(三)60字辈谱也不必作任何修改,它已是历史遗迹,现在的人很少按那个起名的。
(四)接受历史教训,以后要确定各地的始祖,明确在世的族长及传承原则,坟地应有详尽的记录,这些以后都要反映到家谱中,作为历史传世。
(五)史家湾祠堂的历史价值不可小估。同样,这次编写的家谱也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我们家谱最有价值的时段是仲良祖到现在这个时期。因为它是连续的。至于对先祖的追踪研究多已进入学术范围,所得结论都具有一定的或然性。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创造科学的管理制度使仲良祖后的谱系永具真实性、连续性,对当代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作有益的开发,以造福于社会和族人。
鸣谢
    在成文过程中,沿用了古人及今人的大量史料;史英豪、史文召、史忠勇、孟繁峰、史紘侨诸先生的先驱性研究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英豪又逐字对本文进行斟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族兄史钦普、史鸿禄及族弟史三钦提供了史家湾最系统的历代家谱及相关史料;族弟史三钦还在对先祖史元忠的世系定位中纠正了先前的错误说法,族兄史鸿禄在惟贤祖的辨析中提供了宝贵的明代碑文史料,都非常了不起。在此一并致谢!
 
                                            2013年5月16于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史家湾《史氏宗谱》。
[2] 岳村史氏残谱共三件。史永安家藏本简称《残谱》; 市图书馆之《岳村史氏
族史料》经孟繁峰核正名称为《岳村史氏族谱(合编初本) 》; 家谱复印件则据其特点简称为《盂县抄本》。
[3] 《史秉直神道碑》云:“(秉直) 及属疾, 不饵药, 曰:‘吾祖、吾父皆七十而终, □□人敢望过其数! ’”可知伦终年不过七十。
[4] 《清史稿》卷三百三《史贻直传》。
[5]史英豪:真定史氏族谱和历史的研究考证。《中华史氏大同谱●真定史氏世家卷●荫营街上族谱》P168-170.
[6] 孟繁峰:谈新发现的史氏残谱及史氏元代墓群。见〈史氏春秋〉网站。
[7]《丰县史氏通谱》序:“择言,通直郎,饶州弋阳县令,为二十一世,子拱;拱,国子监祭酒,始迁永清,继徙真定,溧阳侯二十二世,为本支派河北始祖,子二:治,浙 ;治,拱之长子,唐河阳令,为二十三世,子融;唐临川令,遇史思明作乱,居河阳不归,遂为屯山五河口之祖,为二十四世,子益寿;益寿,为二十五世,子德良;德良,字性夫,为二十六世;(以下七世皆失讳)……伦父,为三十三世,子四,伯仲叔原谱俱失名,季氏马那瓜伦”。
[8] 史忠勇:谁最有可能是唐太师?见〈史氏春秋〉网站。
[9] 两《唐书》记载的都很简略,史元忠没被立传。在〈房山石经〉中记载较多。如开城三年刻的《善恭敬经》,开成四年所刻的《太子和休经》和《敬福经》,会昌元年所刻的《金光明经》,《大般若经》,大和六年所刻的《随求陀罗尼神咒经》等。
[10] 在《房山石经》中的《卢至长者因缘经》的题记中,“卢龙节度巡官宣德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周曈”所撰文章中也提到“我大司徒杜陵公”,指的就是史元忠。史元忠的名字和全衔也是置于文后的。两《唐书》都不曾说明白史元忠的籍贯,可是这里说他这一族出生于杜陵。按杜陵是史姓的郡望之一,后汉史崇也是杜陵人。因此,史元忠不是粟特人,而是汉人。

注:作者为洛阳师范学院 教授 真定史氏 28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24)
92.3%
踩一下
(2)
7.7%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