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影響嶽飛評反的關鍵性歷史人物——南宋丞相史浩
2025-04-30 23:32:43

電影《滿江紅》裏眾人背誦嶽飛的不朽愛國詞作“滿江紅”的悲壯場景把電影推向了高潮,隨之杭州的嶽飛廟引發國人爭相遊覽,人們在緬懷民族英雄的同時也鞭撻著人人唾棄的秦檜等奸臣。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寧波東錢湖畔也有一座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廟:嶽鄂王廟。它與杭州嶽王廟相比,規模略小,但與杭州嶽王廟官辦不同的是系民間集資建造,它至今歷時近八百余年,比杭州嶽廟晚建了十三年。嶽鄂王廟舊稱嶽眾行祠,它建在東錢湖一個名為瓜嶼的小島上,因島形狀象西瓜故又俗稱“西瓜廟”。嶽鄂王廟始建於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原廟毀於火。元、明、清幾代屢有興廢。今廟為乾隆戊辰年(1748)重建,到了民國十年(1921)已先後經歷五次大修,最近一次於2019年9月重新修繕完成。

嶽飛平反後被追封為鄂王,故該廟又稱嶽鄂王廟。

嶽飛一生軌跡與寧波東錢湖毫無關聯,哪麽在東錢湖畔怎麽會建有嶽鄂王廟?這裏有一段歷史傳奇,跟南宋四明(寧波)史氏家族一位歷史人物有著關連,他為嶽飛評反昭雪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是整個為嶽飛冤案翻案的一位不可或缺人物,他就是寧波四明史氏家族第一位南宋丞相、宋孝宗趙眘的老師——史浩。

史浩在第一次拜相僅二十天時就啟奏朝廷:嶽飛案是冤案應評反昭雪!在南宋重臣樓鑰為史浩撰寫的神道碑文裏有這樣的記載:“公既相,益思所以報上者首言:前宰相趙鼎、參政李光之無罪;大將嶽飛之久冤,宜復其官爵,録其子孫;凡坐廢者次第昭雪!悉從之。”史浩是南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明確提出嶽飛案為冤案,應該昭雪的呼喚者。(碑文全文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並撰刻在史浩的《純誠厚德元之碑》神道碑上)。嶽飛是在宋高宗趙構主謀下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風波亭,在嶽飛冤殺二十年時間裏朝野上下有多少文臣武將為之抱屈,但眾人又都敢怒不敢言,大家都無一輕言,深知稍有不慎將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有誰能用自己的一官半職來講真話?丞相史浩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在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嶽飛被殺一案是冤案,應該昭雪!凡該案牽連者都應昭雪!由此史浩為民族英雄嶽飛評反昭雪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宋孝宗趙眘最終采納了史浩的提議,民族英雄嶽飛終於在蒙冤二十余載得以評反昭雪!並追封為“鄂王”。今天是否可這樣說:如果沒有史浩的首言,嶽飛的冤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昭雪?

正因為有史浩首先啟奏朝廷為嶽飛評反所起的積極社會影響,導致了當年東錢湖的百姓自發集資在東錢湖畔為嶽飛建廟。嶽鄂王廟的建造既是崇尚嶽飛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氣節,也是頌揚史浩剛正不阿品質的歷史記憶。寧波東錢湖是南宋四明史氏世居地與墓葬地,史浩從那裏走了出去,走進了月湖,走進了臨安,也走進了南宋政治中心舞臺,成為南宋重量級的政治人物,東錢湖史氏家族又以“一門三宰相,四世二封王”而聲震南宋朝野。由此東錢湖畔多了一座嶽鄂王廟,更留下了史氏家族神奇的歷史故事。

 

南宋四明史氏後裔史理庭撰